上海的疫情仍在高位运行,生活在城市里的每个人,都牵挂着疫情的走势。个人、小家和社区、城市“大家庭”的命运从未如此紧密捆绑。
每天睁开眼,不仅惦记“菜篮子”“药罐子”,也总是环顾四周。随着全市核酸检测的推进,许多居民小区里发现有阳性感染者。被转运后的他们,着实让人牵挂。每一个感染者,不只是疫情通报上的一个数字、一个地址,还都是谁的父母、谁的妻子丈夫和孩子。他们怎么样了?
在上海,方舱医院或正在加紧建设,或已在日夜运转。这一方方为感染者接受治疗、逐步康复,并最终走向痊愈的庇护之所,“庇护”能力如何?
这两天,一位网友的方舱观感陆续在朋友圈传开,这位网友带我们进入方舱,代入方舱真实生活,也无意中开启了观察抗疫中的上海的一个小小窗口。
如网友自述,入住后,最开始“很崩溃”。之所以 “崩”了,是因为发现方舱里还有很多工作“待完成”。“每个单间全部一个空调、一个电热水器(只是还没装完所以暂没热水)”“大通铺只能说算完工了一半,三人间算完工了七成,所以看到连电源都没有”……这种“惨状”,不由让入住者为未来几日如何度日捏把汗。
消息面上,上海方舱医院建设进展“神速”。今天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通报,本市已建方舱医院100多家,可提供床位16万余张。上海最大方舱医院——国家会展中心方舱中心也于今天起分批交付。
确实,为了加快“应收尽收”,很多方舱医院都是工程队“抢”时间抢出来的,是工程队和工人师傅们加班加点、日以继夜作业拼出来的,由体育馆等大型公共设施“闪变”而来,且不少大型方舱都是建设成一个片区,就开始接收一批感染者。
赶工,势必会带来一些不周到,无法一步到位。无论是大通铺还是“格子间”,除了床位、柜子和网线作为“标配”交付,感染者来到此处落脚,还需安顿数日,在饮食、起居、洗漱等日常生活方面,势必还有很多“刚需”和期待希望被满足。
让人感到宽慰的是,舱内的调整、优化也在提速。从各种生活“刚需”到一系列个体化的需求,在这里正被“听到”,被迅速提上日程,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去办,去解决,去实现。
发帖的网友继续述说:“早上去商量,妇女儿童在大通铺实在不方便,很快就调到了三人间。”
随着住处改善,心情由阴转晴。打开一个入住方舱医院后配发的礼包,再次收获安慰:“给每个人准备的礼包体现了上海人的精细,水壶脸盆纸巾洗头膏洗衣液毛巾拖鞋……甚至还有吹风机,确实做到你空手来基本都有了。牌子也还可以,没凑合。”此外,这里的伙食也还不错。
一个“没凑合”的礼包,放在平时很不起眼,但在抗疫压力十分严峻的当下,着实有几许“礼轻情意重”的意味,安抚人心。上海人在做事方面的“精细”,对品质的讲究,依旧维持着。哪怕在如此局促的“一方”里,能想到的还是尽量想到。
说实话,入住方舱的,都是不幸中招的感染者,谁的心情都不好。从最初带着一颗焦虑、恐惧乃至愤怒的“心”,被迫落脚于此,到能慢慢静下心来,以“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观察方舱医院,并由脚下这“一方”来观察抗疫当前的上海,人们会发现:乐观向上的底色不改,信心仍在;人间的真情互助仍在,凡人善举温暖人心。
一切没有想象得那么糟,虽然困难或问题还不少,但改进的动作举措都在“动”起来,“战况”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上海跨采中心方舱医院内的患者跟着医护一起做运动(普陀区新闻办供图)
这两天,伴随着更多感染者的入住,在社交媒体上,一些短视频也展示着方舱里的真实生活:一家三口入住后,分在一个格子间,孩子绕在父亲膝下开始上网课了;毕业班的考生被安排住进了一个相对安静的格子间,投入迎考复习中,收获“大白”的鼓励;还有从方舱里传出来的跳操的音乐声,孩子拉小提琴的声音,跳绳做游戏的欢呼声……这些都令人看后很欣慰,很感动。当然,在很多方舱,最醒目的要属那一抹鲜红——党旗飘扬在战“疫”一线!党旗之下,医疗队、志愿服务队乃至感染者中的党员们建立了临时党支部,组建更有战斗力的小分队,坚守各自的岗位、拼搏在一线。
方舱“众生相”拼在一起,展示着生活最真实的一面:生命向阳。
方舱的“真实”也观照着人间的真实: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终将取得战“疫”的胜利。这场胜利不是等来的,而是每个人都同向同行,与城市同舟共济,合力作战的结果。
作者:樊丽萍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