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流行带来的压力、焦虑和抑郁破坏了许多人的正常睡眠模式。调查显示,疫情以来,全世界失眠的普遍程度显著提高,失眠症患者的数量显著增加,人们可能会在睡眠、早期觉醒或其他睡眠障碍期间出现或经历频繁的睡眠问题。
数据显示:新冠大流行期间,全球20-45%的普通人群报告出现失眠症状;在欧洲, 新冠大流行期间,意大利的失眠患病率在17.4-52.4%之间;在中国,与新冠大流行高峰之前相比,疫情后临床失眠率增加了37%。
研究显示疫情期间,女性、年轻人和那些认为自己收入不足的人更可能出现严重的睡眠状况。
1、性别
研究发现,新冠疫情期间女性的失眠状况更差,这与不少研究得出的结论一致,可能是由于生物和社会驱动的风险因素,使得女性更易感知压力和焦虑。
2、年龄
研究发现,疫情期间40岁以下的成人更可能出现更严重的失眠,并更频繁地做关于新冠肺炎大流行的噩梦。这些结果可部分解释为年轻人对自身的高度担忧。年轻人既需要应对学业变化的压力,还面临职业生涯可能因封控而延迟的社会现实。
此外,年轻人经常从事不稳定的工作,并从社交媒体上接受大量信息,这也会导致压力增加,从而影响睡眠。
还有研究显示,防疫政策使学生进行较少的结构化日常活动,反而使他们获得了更多的课后时间,有机会更多地使用手机,更多熬夜,更多沉浸在网络游戏中,从而使得睡眠习惯变得糟糕。
3、收入充足感
另一个重要发现是,疫情期间认为自己收入不足的人出现严重失眠症状和噩梦的几率更高。社会经济劣势以其对健康的不利影响而闻名,并有可能影响睡眠。新冠期间的睡眠不足和低收入之间也有着与以往研究结论一致的强关联。
目前的研究确定影响睡眠的社会和心理相关包含年龄、性别和收入充足感。虽然有些人的睡眠问题只是是对这一创伤性事件的正常反应,是短暂的心理和行为症状,但由于睡眠问题是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焦虑、酗酒和精神疾病)的一个诱发因素,如果长期存在则会导致精神疾病的流行,其作为一个公共健康问题不应被忽视。恐惧是存在威胁时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当这种威胁像当前的疫情情况一样不确定且持续时,它可能会成为慢性、沉重的负担,这种恐惧不应被忽视。
正被失眠困扰的人群,来看看这一新观点:想改善失眠,请保持清醒。
这是否很矛盾?其实不然。
清醒对睡眠有重要的作用,尤其对睡眠驱力系统意义重大。就像吃饭一样,如果我们消耗越多,饿得越久,食欲就会越强。当我们清醒时间越长,困意就会越浓,睡得就会越香甜。相信大家在生活中也会有体会,比如,白天睡得多,晚上睡不着;或一些失眠的人,在一两个睡得不好的夜晚后,第三天开始睡得好些。
那么,如何在晚上接纳和享受清醒呢?
1、“睡着”不是休息的唯一方式
很多时候我们在夜间想要睡觉是为了给第二天蓄力,需要的是休息——保存能量的过程。好的睡眠保存能量的效率高,但如果睡不着,那么仅仅享受清醒也是休息的一种方式。你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在你很疲惫时,仅仅是闭目养神一会儿,也能得到休息和恢复感,而这短暂的闭目养神并没有真的让你睡着。
因此,睡着,不是得到休息的唯一方式,清醒状态下我们也可以得到休息。
2、使用正念接纳清醒
晚上你还可以在这样做:首先,当上床和醒来时,花几分钟关注触觉。你可以关注枕头,脚趾上的被子,或床垫和身体贴合的地方。如果大脑走神了,你就轻轻把注意力拉回来。你可以留意包绕着你身体的材质是软的还是硬的,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热的还是冷的。
然后,花几分钟观察你的呼吸,并把它当作当下的锚定点。如果你的思想已经游离到某个想法、图像、声音或记忆上,可以用友好的问候来转移它,比如“你好,想法”或“谢谢你,意识”,再通过意识拉回到呼吸来轻轻地放下它,每当走神的时候就把关注带回来。
最后,花几分钟关注身体中时刻出现的感觉,但仍然把意识放在身体上,进行身体扫描,每当走神的时候就把关注带回来。
正值世界睡眠日,睡眠专家提醒大家:从我做起,从改善睡眠的习惯和行为做起,拥有优质睡眠。
作者:苑成梅(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身科主任医师)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本报资料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