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丈夫是医务工作者,疫情期间经常不能回家。三天前,他又去隔离点了,我很担心他。我自己工作非常忙,回家还要一个人照顾小孩,我希望他辞职,但理智上又觉得说不出口……”3月9日晚上11点多,一位女士来电拨入上海市心理热线“962525”,声音低沉。
“听得出来,你现在很疲劳,也很不开心。”志愿者知道,对方此时需要的是理解和支持。“首先,我要对你和丈夫支持抗疫工作表示崇高敬意。当然,我更敬佩的是女士您,因为您正在与强大的压力作斗争……”
大约过了5分钟,电话那头回答志愿者:“我知道我不可能提出让他辞职的要求,但是这个想法在我心里很久了,我没人可以说。总觉得说了,很丢脸。今天,我其实很高兴,因为我找到地方来讲心事了。”
两人在电话里聊了10分钟。挂电话前,女士小心地问,“以后我还能打这个电话吗?”志愿者说:“当然可以,你的心事,有人听。”
这些对话,每天都在发生。近期国内多次本地疫情波动,上海市心理热线“962525”成为人们战疫之际一条独特而温暖的守护线。
“我们最忙碌的时候每天要接听近百个电话,一个月就有近两千个电话。”热线负责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医生金金说,很多时候,人们会鼓起勇气,把不敢、不想对家人朋友说的心里话,悄悄说给电话那头的陌生人听。一次次铃声响起、一次次心理疏导中,“962525”构筑起这场疫情攻坚战中的心理堤坝。
2021年9月1日,“上海市心理热线962525”全线启动,在原来“12320-5”的基础上扩容了战疫心理援助专线以及17条区级心理热线,为市民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心理服务。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962525”更广泛地面向大众常见的心理问题答惑解疑,例如:情绪问题、情感问题、压力缓解、亲子关系、个人成长、睡眠问题等。
“非常时期,拨打热线的人数会增加。”热线志愿者、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师李黎表示,其中绝大部分情况还是焦虑、抑郁的情绪,其实,这是正常的。人们在面对“变化”时,会本能地产生恐惧,但重要的是与恐惧“和平相处”。
心理专家告诉记者,心理咨询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安慰”“聊天”,不是“替人决策”,而是“助人自助”,不仅是“让人开心”,更重要的是使人获得心理上的成长。
每天,“962525”志愿者会对所有来电做好记录,还要对一些特殊、紧急情况的来电进行分析和后期随访。志愿者的热忱不仅来自对工作的喜爱,还来源于对前辈精神的继承。其实,这条热线开通于1990年,今年32岁了。它最初发端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开展的一个公益服务项目,在那个网络还不甚发达的年代,每晚,医院的青年专家组成一支热线小分队,轮流排班,守在一席电话旁,为公众提供电话心理支持,这条热线曾多次为处于心理危机中的人们提供帮助。
“这不是一条普通的电话线,有时,这是让大家重获信心和能量的希望之线。”志愿者、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师曾庆枝感慨地说。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专家们呼吁大众重视心理健康,积极自助,勇敢救助;记住在这个城市里,在电话的那一头,有人随时准备倾听,愿陪你穿越困境。
作者:唐闻佳 乔颖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姜澎
图:受访方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