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每年9月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
为引导公众重视脑健康管理,一年一度的“2021脑健康月公益宣教活动” 今天在线拉开帷幕,医学专家呼吁:走出阿尔茨海默病的认识误区,早诊早智!
每年新发30万病例
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人数已居世界第一。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内科专科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董强教授介绍,今年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主题为“知彼知己 早诊早智”,“十四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目前在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每年平均新发30万病例,患病率随年龄升高呈显著增长趋势:75岁以上达8.26%,80岁以上高达11.4%,女性多于男性。
今年的公益宣教形式多样,除通过“脑健康使者联盟”等微信平台推送的专家科普,还有华山医院神经内科韩翔教授和第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赵延欣教授共同主持的医师研讨会。
研讨会上,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内科专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山医院党委书记汪昕教授和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内科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第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刘学源教授致辞,长征医院神经内科教授尹介绍了记忆障碍的社区筛查与全病程管理,强调社区医生的干预筛查对防治记忆障碍有重要作用,同济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李云霞分享了痴呆早期筛查方法新进展,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神经内科副教授林继先科普了痴呆与认知障碍的10个早期警示症状。
就诊率、治疗率都非常低
当前,很多人甚至是部分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仍存在大量误区,导致我国阿尔茨海默病就诊率、治疗率非常低。
大脑是身体的司令部,有些人认为“老糊涂”是大脑自然衰老的结果,人老了记忆力差这是常事,没必要重视,也阻止不了大脑老化。但其实这是比较大误区,偷走记忆的可能不是岁月,而是一种病——阿尔茨海默病。
在干预上,误区更是比比皆是。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内科专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韩翔认为,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是可以治疗的。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退行性病变,一旦发病,目前还无法阻止其进程,遑论逆转,于是一旦被诊断为痴呆,很多人就失去了治疗的信心。其实,卒中后引起的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占痴呆的很大比例,而卒中引起认知功能障碍是可防可治的。” 韩翔分析,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就像肢体的偏瘫一样,是可以恢复的。现在发现,应该在卒中发生后的早期就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判定,通过早期诊断、针对性的干预,卒中发生3-6个月后,患者的认知功能可以得到很好恢复。而等卒中发生3个月后再判断并治疗,已错过最佳干预时间。
预防痴呆,有据可循
就预防环节,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内科专科分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组长赵延欣教授谈到,认知功能筛查非常重要。“我国计划未来几年内对65岁以上人群的认知功能筛查率达到80%,这无疑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如果通过筛查发现了认知功能障碍,建议患者尽快到有认知专病门诊的医院进一步确诊,找出您的认知功能障碍是否有可以干预的因素。比如高血压可能导致血管性痴呆,糖尿病是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的生活习惯也加速认知功能障碍的进展。”赵延欣教授称,患者控制这些不利因素,在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是有希望延缓甚至阻止病情进展的。即使病情已错过早期干预时机,还可以用各种药物进行干预。对于较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通过筛查来找到这部分患者,也有望给予他们及时有效的支持环境。
预防痴呆,有据可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认知障碍和痴呆亚专科带头人郁金泰教授认为,“以前,大众总认为老年性痴呆是无法预防的,但如今,我们联合该国内外知名学者发表了全球首个《阿尔茨海默病循证预防国际指南》,可降低老年性痴呆40%-50%的发病率,让痴呆预防有据可循。”
郁金泰教授介绍,如能做到这几条,对患者来说意义重大。
一是增加认知活动。建议中老年人群多用脑、多从事刺激性脑力活动,如阅读、下棋、打牌、上老年大学等。研究显示,认知刺激活动能使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风险降低50%。
二是控制相关血管危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患者应遵医嘱服药,将各项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同时应密切监测其认知功能的改变。此外,患者应对进行生活方式进行干预,戒烟限酒,高血压患者还要避免情绪激动。
三是避免精神紧张。精神紧张会使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风险增加约56%。建议大家平时应放松心情,避免过度紧张。精神或躯体高度紧张或出现明显焦虑症状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自我调适、放松训练、冥想训练、认知行为治疗、音乐疗法、物理或药物治疗。
本次公益宣教活动由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内科专科分会和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内科专科分会青年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家庭用药》杂志和上海复旦复华药业有限公司协办。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源:受访方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