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疫情,如何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今天(9月17日),“2021上海21世纪国际医学论坛”在瑞金医院开幕,围绕“争创亚洲一流示范性医院,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主题,顶尖医院院长、院士线上线下展开热烈讨论。
“医学是21世纪和平与发展的语言”
立足上海,放眼全球,瑞金医院在持续增强“硬实力”的同时,全面提升自身“软实力”,目标将瑞金医院建设成为全球医疗新技术缔造者及策源地。此次大会共邀请来自全球16个国家的医学专家在线上、线下展开同步学术研讨,内容涵盖肿瘤及血液疾病、脑医学和先进康复、机器人外科、新发传染病与感染、心血管疾病在内的六大前沿主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陈竺作《对新发展阶段中国医学科技创新的若干思考》大会主旨报告。他分享了人类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等医学科技前沿动态、科技支撑新冠疫情防控的进展,以及我国卫生健康科技创新政策方面的精彩内容。
陈竺说,我国要向创新型国家迈进,最重要的是关键核心技术要实现重大突破,而且这种重大突破更多的是要创造出对世界科技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也就是“0到1”的突破。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方面,也要坚持科技支撑作用,要把保障安全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从国家急迫需要的长远需求出发,加快突破医药医疗体系的关键核心技术。
他强调,在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蓝图中,涉及到多个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工作,要在国家创新体系、行业科技创新体系以及医疗机构、科研企业、高校服务主体方面,形成高度契合的工作系统。
陈竺说,医学是21世纪的和平与发展的语言,促进全人类的健康是全球医学科学共同体的重大责任。
随后,丹麦国家药监局局长Lars Bo Nielsens就丹麦与上海国际创新合作交流发表致辞,并倡议全球医学人士增强交流合作。
全球顶级医院圆桌会聚焦“合作”
主论坛上,“全球顶级医院圆桌会”惊艳亮相。中国工程院院士、瑞金医院院长宁光特邀瑞典卡罗林斯卡大学医院、美国西达赛奈医学中心、慕尼黑科技大学附属医院、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附属苏拉斯基医学中心、瑞士巴塞尔大学医院、中国澳门镜湖医院、北京协和医院、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顶尖医院院长跨时空聚首,就如何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这一主题发表看法。
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全球卫生治理体系的一次集中检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科研、精确医学与国际合作被认为是未来医疗保健的主题。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附属苏拉斯基医学中心院长Ronni Gamzu总结了疫情期间,对于全球医院联盟的布局调整,他强调,全球医院联盟应在疫情之外的更多疾病领域发挥作用,医院和协会等可作为单独个体协作。他认为,唯有团结携手,才能有力抗击疾病。
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慕尼黑科技大学附属医院前院长Markus Schiwaiger认为,跨学科研究能将基础研究转化为临床实践,是开发新的临床应用方法的关键。其次,学术型医疗机构必须开展面向世界的跨学科培训项目。
为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瑞士巴塞尔大学医院院长Werner Kübler提出三点倡议:一是必须确保技术创新和医疗保健可及性的平衡。其次,协助诊断治疗的大数据采集与各机构间的数据交换至关重要。最后,各大医疗机构应与医药行业建立紧密合作,并将研究成果与全世界分享。
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回顾了百年协和在公共卫生、农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定线模式建设、新冠疫情防控方面的贡献。“疫情期间,协和人又打造了辐射全国乃至全球的远程医疗平台。”她表示,协和新百年将继续在临床教育、医学研究、医疗服务等方面积极展开国际交流合作。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黄河称,此次论坛架起了医学发展从西方到东方、从过去到未来的桥梁,从全球范围来看,医学要创新,就要持续深化跨学科研究和交流,相信中国会为全球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9位院长共同倡议成立“全球顶尖医院联盟”,保持高水平顶级医院的定期分享与对话,促进共识与分享。瑞金医院院长宁光总结称,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需要全球同道携手共建,这个过程中,创新、合作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二者互促、互补,将催生更多的医学发现和进步,更有人文、更具温度的医疗服务也将得以实现。
论坛为期两天,议题不乏前沿热点,例如刘思金教授分享环境健康与癌症和新陈代谢的关系,法国微创手术泰斗Jacques Marescaux教授介绍下一代微创手术系统里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结合,蒲慕明院士讲述神经可塑性,全球首个人机合体奥运会创始人Robert Riener教授介绍“特殊奥运会”对康复机器人、瘫痪患者的巨大帮助等。
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瑞金医院共同主办。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来源:瑞金医院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