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全球著名眼科学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英国眼科学杂志)刊发了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周行涛教授、王晓瑛主任医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大数据人工智能ICL直径选择与拱高预测模型研究》,该研究证明了大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技术在眼科学中应用的广阔前景。
ICL全称“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又称可植入式隐形眼镜。ICL植入术是近视尤其是高度近视矫正的主流手术之一。与近视激光手术不同,ICL植入术不切削角膜,仅通过将一枚柔软的人工晶体植入眼内,即可矫正最高1800度的近视。
据权威眼科学杂志《Ophthalmology》(眼科学)报道,近视未矫正或矫正不足是全球视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仅在2015年就造成了全球数千亿美元的生产力损失。高度近视是近视矫正不足的主要人群。
ICL植入术矫正近视成功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ICL直径和维持术后安全的拱高(即ICL光学区后表面中央至自然晶状体前表面的高度)。因此,在术前个性化设计ICL参数,并准确预测术后拱高,对ICL手术安全、高效开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周行涛教授、王晓瑛主任医师领衔的研究团队作为最早在国内开展中孔型眼内镜ICL-V4C的团队,建立了拥有全球最大样本量的单中心ICL研究数据库。团队成员、本项成果课题组第一作者沈阳医生、简玮骏博士等与相关团队合作,通过对2015年至2020年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6000余例ICL植入临床病例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评估了可能影响ICL术后拱高安全性的18个特征参数,筛选了6种机器学习模型,最终建立了优化的ICL直径选择与拱高预测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模型。
该模型能协助临床眼科医生订制更准确的ICL个性化参数和提供更精确的术后拱高预测,对进一步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保障近视者的视觉健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沈阳医生、简玮骏博士为该文共同第一作者,周行涛教授、王晓瑛主任医师为共同通讯作者。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源:医院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