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里,除了人容易出汗发馊外,食物也不例外。
对于很多人家来说,平时做多了的饭菜吃剩了舍不得扔,就会存在冰箱里“留着下顿再吃”。
不过,冰箱真的保险吗?朋友,别这么天真啦!
据江苏城市频道零距离节目报道,近日,南京的吕女士出现了头痛、低热、腹泻等症状,一开始她认为自己只是“感冒”,但没想到症状越来越重,无奈就医后才发现,自己患得竟是——脑膜炎,而罪魁祸首就是冰箱里存了两天的那盆鸡汤!
此新闻一出,迅速冲上微博热搜榜单。
不少网友纷纷表示:一定要转发到家庭群,给家里崇尚节省的长辈学习一下。
当然,这种科普难免“碰壁”——
甚至还有一些更为离奇的脑洞被激发出来——
还有网友“现身说法”,痛陈过度节省的弊端——
当然,也有不少网友提出了更中肯的建议——
省还是扔,您得心理有数!
其实 ,一直以来,“省”与“扔”一直是盘桓在老一辈人和年青一代之间巨大的认知鸿沟。
由于生活年代的差异,过惯了苦日子的老一辈人,往往习惯于把“勤俭持家”作为自己的行事准则,东西坏了舍不得换、吃的坏了舍不得扔,甚至有人会专门去买不太新鲜的水果来吃。
但是,在健康层面,他们认为的“省”,往往会造成更大浪费!
为省钱,吃咸菜!——改
在过去,生活条件没那么好,价格便宜的咸菜是餐桌的“常客”。
现如今,虽然条件越来越好了,新鲜的瓜果蔬菜也都能吃上了,但还有一部分人仍把咸菜作为主要菜肴,几乎顿顿都少不了。
其实,这真的不是一个好习惯!
因为,咸菜除了含盐极高易于扰动血压外,其在发酵过程中还极易出现亚硝酸盐。
而此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胃癌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中,已明确表示胃癌的发生与高亚硝酸盐的摄入有关!
怕浪费,吃烂果!——改
花生、玉米、苹果……很多食物买回家里后,放着放着就坏了。这时总有不少人为了节省食物,选择将腐烂发霉的部分切掉继续吃。
这样真的不安全!
比如花生、玉米等淀粉类食物腐败变质后,可能会滋生黄曲霉菌,长期食用,易诱发肝癌;
而苹果、香蕉等水果腐烂,多是由链格孢霉菌、扩展青霉等微生物侵染导致的,食之不仅容易损伤肾脏,还可能导致肝脏癌变。
其实,与其因担心浪费而把自己置于危险当中,不如现买现吃,既不浪费又有益健康。
隔夜菜,继续吃!——改
我国居民很多都有吃隔夜菜的习惯,夸张的时候甚至第二天、第三天继续吃,不放到变质发馊绝不倒掉。
其实,这种“节省”也容易让身体“遭殃”。
一方面,隔夜菜不仅会流失大量营养,还容易滋生细菌,对于胃肠功能本来就弱的人,吃后易腹泻;另一方面,隔夜菜放置过久,会产生亚硝酸盐,不利于身体健康。
平时做菜时尽量少做,够吃即可。实在吃不完的菜应该及时密封冷藏,并在24小时内食用,食用前需高温加热。
煎炸的油,重复用!——改
每次煎炸食物的时候,总会剩下大量的油,有不少人觉得扔了可惜,会再次使用。
然而,这个习惯虽然省钱,但健康危害不小。
因为,高温下重复使用煎炸油,会产生一些致癌物质。
常见的致癌物有,油炸肉类产生的苯并芘、杂环胺类等致癌物质;油炸淀粉类食物,如马铃薯和谷类食物,产生的丙烯酰胺。
长期摄取这些有毒物质,会增加患癌的风险。
因此,如果实在不舍得扔掉用过的油,大家可以用来凉拌或炖菜,但一定不要再次高温加热。
真正应该省的是这些!
省烟酒
想要省钱,从烟酒下手准没错!
以买烟为例,很大部分烟民日常购烟价位在20元左右,若每天抽一包烟,一年能省下7300元,五年可以省下一套家具,二十年省下的烟钱能买一辆车了~
更何况,戒烟戒酒后身体好多了,小毛病没了,医药费也省下来了。
省调料
这里主要是指限制油、盐、糖,不仅仅是针对做菜时加进去调味的,还包括日常吃的食物本身附带的,亦或是“隐藏的”。
比如平时常吃的饮料、甜点、加工肉类等,统统可以省掉。
毕竟,高盐、高糖、高油……没有哪个是利于健康的。
省外卖
不论是下馆子还是点外卖,买一份成品食物的钱都足够我们买下一天所需的蔬菜了。
更何况,外出进餐,不管是使用的食材还是烹饪过程中添加的调味料,这些材料是否卫生你可能都不清楚,更别说用量了。
而在家吃饭,不仅省钱,食材、用料都是可以自己控制的,更具“个体化”烹饪,像高血糖的能不放糖、高血脂的能少放油……
省车钱
能坐车就不骑车、能骑车就不走路。你花在偷懒上的钱,都是推你走向肥胖的罪魁祸首!
把不必要的交通费省下来、多走走路,稍微远一点的地方,可以骑自行车,既锻炼了身体又放松了精神,一举两得。
省补品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花钱买健康。很多补品、保健品像是不要钱似的往家买,但是,这真的有益于健康吗?
并不是!
对于健康人来说,日常三餐是本,保健品是辅助。
从营养学角度看,没有任何一种保健品或补品的作用效果可以优于食物,毕竟,食物中的保健成分比那少数几个通过提取方法制作出来的保健品要丰富多了,而且食物经过互相配合平衡,安全性更高。
不好好吃三餐,食物质量很差,却迷信很多昂贵营养保健品,那绝对就是舍本逐末了。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顾军
来源:养生中国、我是大医生官微、范志红_原创营养信息、江苏城市频道营养零距离节目等,部分图片源自文汇报图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