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灵堂内,没有哀乐,回荡着《国际歌》的旋律;
他的遗照,身着军装,笑容一如往常和蔼;
他曾说,毕生夙愿是 ,“愿天下再无肝癌”……
5月22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原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吴孟超因病医治无效,于上海逝世,享年99岁。
明天,吴孟超遗体告别仪式将在上海龙华殡仪馆大厅举行。他的亲人、好友、同事、学生,以及吴老曾经救治的患者,还有无数的市民群众,将向吴老做最后告别。
01
您是泰斗、是星辰,也是我们大家的爷爷
在吴孟超院士生前工作所在地——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这两天,不时有人前往设在3号楼广场的灵堂,前来吊唁的人群,来自全国各地,长长的队伍,排到了医院门口的马路上。
灵堂内外,白菊已经堆成小山。还有快递小哥不时捧着白菊匆匆赶来,交给门口保安,“这是人们网上购买的鲜花,让我们送到医院。”
那些写于鲜花卡片上的文字,读来令人动容。
“能和先生生活在一个时代是我们的骄傲。”
“吴爷爷,虽然从未见过,但感恩感谢,永远想念您,一路走好。”
“在我心里,您可不仅仅是用‘好人’二字可以概括的,您是泰斗、是星辰,也是笑容温暖的好爷爷,是我们大家的爷爷。”
每一束鲜花,每一段文字,都承载着人们对吴孟超院士的哀思。很多关于故事吴老的往事,浮现在人们心头。
从中,我们读到一代大医的坚守、信仰、担当。
02
“我这一生有三条路走对了:回国、参军、入党。”
吴孟超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从医70多年,他自主创新30多项重大医学成果,创建我国肝脏外科理论基础,主刀完成包括我国第一台中肝叶切除术在内的1.6万余台重大肝脏手术,使我国肝脏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存活率均达世界领先水平,肝癌患者术后最长存活已达45年。无影灯下78载,他将数万名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吴孟超常说:“我这一生有三条路走对了:回国、参军、入党。如果不是在自己的祖国,我也许会很有钱,但不会有我的事业;如果不在人民军队,我可能是个医生,但不会有我的今天;如果不是加入党组织,我可能会做个好人,但不会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份子。而从医,让我的追求有了奋斗的平台。”
吴孟超的童年,在漂泊中度过的。他经历了抗战胜利、解放战争,亲眼看到了上海解放。从1949年到1956年,他曾连续递交了19封入党申请书,终于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此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信仰的力量一直激励着吴孟超,催他奋进,去攀登一座又一座医学高峰,夺取一项又一项科学成果。
▲1940年,17岁的吴孟超毅然归国,图为当年归国的护照
03
88岁时他还创造了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当时,中国肝脏外科处于“三没有”的状况:没有教科书,没有符合正常生理的肝脏解剖理论,没有成功的肝癌切除手术先例。
吴孟超一头扎进图书馆,找到一本由美国人编写的《肝脏外科入门》,并和同事方之扬一起将这本20多万字的书翻译出来,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中文版肝脏外科译著。
此后,吴孟超又和张晓华、胡宏楷组成“三人研究小组”,攻关“癌中之王”,吴孟超任组长。
▲1958年,由吴孟超(右)、张晓华、胡宏楷组成的“三人研究小组”向肝脏外科进军
1963年,吴孟超成功完成世界首例中肝叶切除术,使我国迈进国际肝胆外科的前列。1964年9月17日,《文汇报》头版头条报道“三人研究小组”攀登肝脏外科险峰的故事:仅用七年时间,吴孟超便带领团队从无到有,不断创新,实现了我国肝脏外科理论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的重大突破。
医学上,吴孟超创造的奇迹还有很多。他切除重达18公斤的肝海绵状血管瘤,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肝海绵状血管瘤;为4个月龄女婴切除肝母细胞瘤,打破了肝脏手术最小患者年龄的世界纪录;接受他手术的肝癌患者最长已经存活了45年,同样创造了世界纪录。
2011年,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正式致函:88岁的吴孟超,在2010年1年内主刀完成190台肝肿瘤切除手术,创造了外科医生年龄最大还坚持经常做手术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这项纪录之后,吴孟超又把传奇延续了好多年:坚守一线,直至97岁才正式退休,成为世界上最高龄的外科手术操刀者。
▲吴孟超首创了“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
04
“名誉算什么?我不过就是一个吴孟超!”
吴孟超一生拥有无数荣誉和头衔,但他最看重的无非三个:一个是共产党员,一个对病人来说是“医生”,一个对他的学生而言是“老师”。
如今,中国肝胆外科的中坚力量中,八成都是吴孟超的学生。
在医院,吴孟超的手术一般都是在6号房,6号房在最里面,一路走过去,要经过另外9个手术室。吴孟超往里走时,会踮着脚跟往每个手术室瞄一眼。手术室里的医生和护士,只要透过门上的玻璃看到“两个大大的眼镜片”,就知道吴孟超已经进了手术室。所有人都会倍加小心,毕竟在“老爷子”面前出了不该出的错,他是一点“面子”都不会留的。做完手术,吴孟超也不急着走,巡视手术是他接下来的重头戏。”
▲九十多岁的吴老仍然奋战在无影灯下
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临床护理学教研室主任叶志霞与吴孟超共事30多年,让她最感佩的一点是吴孟超的果敢与担当:“救台”是吴孟超最常干的事,哪台手术没做好,吴老都会立马冲进去。
在外科领域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手术台上,谁的职务最高,谁就要负主要责任。吴孟超从不怕担责,“名誉算什么?我不过就是一个吴孟超!”
05
德是第一位,术是第二位
吴孟超教导后生,常说一句话:“德是第一位,术是第二位。”他也常援引恩师裘法祖的话,“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在吴孟超身边工作多年的张鹏说,在医院,吴孟超的“小气”是出了名的。他洗手后关水龙头拧到最紧,出办公室哪怕几分钟也得关灯关空调,吃饭时盘子里的菜一定“按需分配”得干干净净。吴孟超下班的“标配”动作便是锁门、关灯。
但吴孟超,很多时候又极其“大方”。1996年,他用自己的奖金和社会捐款500万元成立了“吴孟超肝胆外科基金”,重点资助在肝胆领域取得杰出成绩的医疗和科研人员;2006年,他把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励等共计600万元奖金,全部用于医院的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2008年,他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向灾区捐赠价值500万元的急救药品……
▲手术结束后的吴孟超院士正在休息
2019年,奋斗了一生的吴孟超主动响应国家院士制度改革,光荣退休。
退休仪式上,他仍语气坚定,“虽然退休了,但只要组织需要,只要病人需要,我随时可以进入战位,投入战斗!我觉得我身体还可以,所以我有信心,也有决心。”
吴孟超很喜欢医学泰斗裘法祖的一句名言: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
也是这一年,记者请吴老为《文汇报》题词,97岁的老人不暇思索,用变型的手指握笔写下这行字:“当好医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吴孟超寄语:“当好医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医之大者!明天,我们一起为吴孟超院士送行,他的光辉形象将永远留在人间、留在人们的心里。
作者:李晨琰 张鹏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袁婧 曹希 资料照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