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生!
踏着新年零点的钟声,一声响亮的啼哭在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西院产房响起。第一位“牛宝宝”是位眉清目秀的小妹妹。截至今天8点,一妇婴已迎来13位“牛宝宝”。
“3180克,50公分,女宝。2月12日00:00分出生。”听到助产士的话,34岁的新手妈妈笑了。
本是山西人的她,响应号召“就地过年”,没想到小生命也踏着节点,赶来了。“我给孩子取好小名了,就叫‘果果’。”小果果躺在妈妈的怀中,安静满足。
辞旧迎新,岁末年初,农历牛年来了,时光在这一刻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在浦东新区,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的另一个院区——东院产房同样热火朝天。
“宫缩来了,来,跟着我,吸气、吐气!很好,再来一次!”在助产士不断的鼓励下,1点05分,一妇婴东院产房响起了第一个牛宝宝清脆的啼哭声。
女宝宝重3785克,没少让顺产的杨女士吃苦,但看着怀里的孩子,她又觉得,什么都值了。
新手爸爸在一旁非常激动,连连称赞夫人了不起。
他介绍,宝贝女儿的名字叫“汐语”,与今天的场景特别呼应:“除夕夜我送夫人到医院待产,正好飘着小雨,加起来正好是一个‘汐’字。‘语’则是祝福。希望我们这个‘牛宝宝’在新的一年能够给大家带来新的祝福。”
2点35分,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牛年的第一个新生命“姗姗来迟”,重3455克的女宝宝在产房内顺利降生,并留下了人生伊始的第一份“足迹”。
今年31岁的周女士来自湖北。除夕晚上,她与家人用完年夜饭后,早早准备休息。不想,半夜里,肚子突然“发动”。
“预产期原本在情人节那天,谁想到宝宝这么着急,年夜饭刚过,便迫不及待地来到我们身边了,这是给我们牛年最好的礼物了。”丈夫李先生在一旁兴奋地说道。
今年,国妇婴为在春节出生的新生儿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牛年礼物。
她们将新生儿的脚印制作成相框,为宝宝们留下了他们人生中的第一份人生的“足迹”。
凌晨时分,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上海红房子医院)产房中,十余名产妇正准备迎接她们的牛宝宝。
3点35分,一名漂亮的女宝宝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杨浦院区产房诞生,3560克!
妈妈小颖来自江西南昌,39岁,属于高龄产妇,丈夫也是新上海人,这次迎接的是他们的二宝。
“母爱真的很伟大,很感谢我的妻子,也感谢红房子助产团队全程对我爱人的照顾,我们十分感激。”丈夫说。
因为家中老人不便,而大宝尚且年幼需要照顾,生产前小颖和丈夫商量由导乐全程陪产。从宫缩见红到宝宝顺利诞生,红房子助产团队贴心周到的服务也让小颖在分娩中倍感温暖。
没有什么比迎接新生更令人激动,而与产妇们相伴的,是产科不眠不休的医护团队。
江苏淮安的张阿姨,在红房子主要负责照顾待产室里孕妇的生活需要。
今年春节,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张阿姨选择成为一名“原年人”,“我心里特别挂念家里的老人,但防疫工作,离不开每个人的一份绵薄之力,我应该留下。”
95后助产士小陈来自浙江。自从2016年参加工作以来,每年的大年夜都是在工作中度过。
“刚好排班轮到了,这种关键时候换班也不利于产房的工作,春节在岗已经习惯了。”小陈语气轻松,说到和同事们一起值守跨年的年夜饭,她打开了话匣子。“我们团队有7个助产士,大家都会从家里带美食过来,医院也会为我们准备丰盛的晚饭。”
与小陈同样坚守在岗位的还有红房子产房主任徐常恩,这已经是他连续第三年在产房度过除夕。在老百姓眼中无法与家人团聚的遗憾,在这群医务人员的口中,是一句“职责所在”。
晚上十点多,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徐丛剑如约拎着一袋红牛来到了杨浦产房,红牛取“红房子牛”的谐音,这是他每年的保留节目。
每年除夕夜,他都会赶到医院与值班医护人员一起共度除夕,到今年已经是第八个年头了。
新生带来新喜气,新年增添新欢乐。
对于产科的医护而言,每年除夕夜,在新生命的啼哭中迎来新的一年,已成为跨年不可缺失的一项仪式。在这个永不可能按下暂停键的产房,他们一以贯之的坚守为母婴安全竖起了一道坚实屏障。
2021,第一批“牛娃”来啦,祝大家农历牛年,牛牛牛!
作者:李晨琰
责任编辑:樊丽萍
来源:院方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