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执一叠流调表,全副武装的医务人员站在上海市肺科医院门诊前的帐篷中,对进入人员一一提示,“不会用手机,可填写纸质版表格。如需帮助,请告知。”
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测温、流调一个不能少。然而对于年轻人来说,只需“扫一扫、填一填”轻而易举的操作,老年人却晕头转向。
疫情之下互联网医疗开启加速跑,为提高诊疗效率打开更多可能。但另一方面,不少经常跑医院的病家是老年人。
如何让老人的“慢速度”跟上互联网的“快时代”?日前,国务院已公布《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帮助老年人越过“数字鸿沟”,各大医院也纷纷奔跑起来。
记者近日在实地走访发现,沪上不少医院的门急诊已完成新一轮调整,在门诊区域新增各项助老特色服务,助力老年患者便利就医。
面对一排机器,如何让老年患者从“怕”到“不怕”
肺科医院前段时间做过一个调研:来院就诊的老年患者中88.5%知晓自助服务机,但近40%却从未使用过。这个调研数据,很有代表性,“点”到了如今很多老年患者在就医时遇到的问题。
医院该怎么办,破题有硬招吗?
记者在肺科医院采访时看到这样一幕:“来,我来帮你,点这个就可以预约了。”在医院门诊一楼自助服务区“老年患者助约服务点”,76岁的李老伯拿着社保卡来到自助机前。还未等他寻求帮助,穿着“蓝马甲”的引导员就已主动上前服务。边操作边讲解,1分钟不到,就协助完成了老人下次复诊的预约服务。拿着预约单,李老伯连声说了好几句“谢谢”。
“老人家对于新事物似乎总有一种畏惧心理。”只要有空,上海市肺科医院院长艾开兴总会穿上“蓝马甲”,加入志愿者的队伍。
和其他志愿者一样,只要看到不少老年病家拿着智能手机,他总会耐心地教他们下载医院App,盯着老人完成添加“关注”、个人信息注册等一系列“动作”。“这样麻烦一次,今后就能方便很多次”。
艾开兴始终难忘,有一次,他教会一位老人使用微信付款后,老人难掩兴奋的语气,“原来我也可以,下次我就会用了!”
目前,上海老龄化比例已超35%。每一位老人的现在,都可能是年轻人的未来。为减轻老年患者就诊过程中的无助感,在沪上不少医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最管用的方法就是增派人手、为老服务。
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注册志愿者已达6000余人,平均每年有5000余次志愿者前往门急诊进行为老服务。上海市肺科医院直接提供“一站式”通柜服务,给老年患者提供人工门诊预约、检查预约以及病史打印等便民服务。
不少老年患者直言,“有人帮助,我们就再也不‘怕’这些冷冰冰的机器了。”从“怕”到“不怕”,有时差的也许就是一个善意的笑容,一句温暖的提示。
再造服务流程,在制度设计上能否等等老人
去年底,在上海松江区泗泾医院,患者们惊喜地发现,医院门急诊入口处新设了“卡码合一”健康码核验系统。只需刷一下身份证或医保卡,无需后续操作,系统就可随时显示个人随申码信息。这个小变化,大大解决了他们的“通关”麻烦,减少了等候时间。
业内专家强调,一方面,医院可以通过增派志愿者、增加为老服务的力量,协助老人学会使用智能设备,赶上“快时代”;另一方面,各界也应尊重老人的意愿,在制度设计上“等一等”老年患者。比如,有些老人就是对智能设备存在抵触心理,有些人没有智能手机,或是有了手机也没有流量。此时,就需要通过再造服务流程,协助老人顺利就医。
记者发现,沪上不少医院目前均在门诊挂号收费窗口设有“80岁以上老年患者专用照顾窗口”,更多医院也正通过加大标识字号、增设醒目标志等方式,从位置、标识、服务内容等方面做出改进和优化,贴近老年患者的需求。
在以看老年疾病为特色的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70%就诊者是60周岁以上人群。即便如今网上门诊预约就诊已成为常态,这里的电话预约、现场人工窗口预约等服务也从未停止过。
上海市肺科医院的“便民服务中心”也正向着多重助老功能转变,人工轮椅租借、老花镜、雨伞、陪检等服务陆续推出。对于住院的老年患者,责任护士也会协助他们使用电子屏查询住院费用,避免老年患者至人工窗口排队查询住院费用;同时帮助他们完成自助出院结账,无需患者及家属排队结账。
医院管理上的一点变化,对于年轻人来说或许体会不深,但对于常去医院的老年患者而言,当他们走进医院的那一刻,不再看着一排排机器而感到茫然无助时,他们心里感受到的是温暖。而这种暖心、温馨的场面也是一种反馈:如此流程再造,即便麻烦一点,绝对值得!
作者:李晨琰
责任编辑:樊丽萍
来源:上海市肺科医院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