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通知,要求在疫情防控期间,要大力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临近一周年,互联网医疗在中国发展如何?互联网医疗的春天来了吗?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国互联网医院建设速度明显加快,超七成医生反馈所在医院已经或正在推进互联网医院的建设。
在今天举行的“健康长三角:回顾·展望·开局”——上海交通大学健康长三角研究院年度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健康长三角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张录法发布《后疫情时代,互联网医疗的现实与未来》报告,对疫情发生以来互联网医疗行业已发生的变化和将发生的趋势做了全面论述和预测。
互联网医院建设速度明显加快
自2014年互联网医疗进入启动期以来,互联网医疗市场备受关注。几经洗牌,2020年被称为互联网医疗的“爆发元年”。
2020年2月27日,上海市首张公立医院互联网医院牌照花落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一天之后,在上海市医保局的大力支持下,徐汇区中心医院再度成为上海首家实现“线上脱卡支付”的公立互联网医院。
据市卫健委官方消息,截至2020年12月底,上海已有50家医疗机构取得互联网医院资质。此外,通过互联网线上问诊,患者更可借助一部手机“跑遍”上海医院。
报告指出,随着互联网医院建设提速,加速开展的“互联网+医疗”服务,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多样化医疗健康服务。
张录法介绍,多位行业专家在访谈时直言,当前国家推出的积极鼓励政策是行业发展巨大动力,而与此同时,相关互联网技术、医保支付模式、行业运行模式等领域还有待进一步突破。
互联网医疗的优势正逐渐被居民所认可
当前,许多地方的“互联网+医疗”初步实现了患者、医疗机构及医生、政府多方共赢,呈现广阔发展空间。
可以说,伴随着疫情防控的进程,公众对互联网医疗的认知和使用在明显提速。
报告显示,超半数居民认为互联网医疗的优势体现在“缩短看病流程,节省看病时间”“方便患者选择就诊时间”以及“患者足不出户,减少就医路上时间浪费”。
互联网医疗的优势正逐渐被居民所认可,但报告也明确指出一点:互联网医疗深度使用率较低,实现用户留存仍是难点。
目前,用户使用率最高的仍是预约挂号与在线咨询,而其它服务,比如在线购买处方药、常见病及慢性病复诊与管理、电子化转诊等层级较高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使用率较低。
可见,互联网技术进入深度诊疗领域,在健康服务上发挥作用,实现行业融合,仍任重而道远。
“如何转化缺乏认知及尚未使用的用户,深化用户使用率,仍将是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的关键。”张录法说。
更多医生渴望借互联网医疗打造个人品牌
有专家认为,此次疫情推动的不仅仅是互联网医疗行业,更是整个大健康产业的高速发展,它唤醒了用户对于健康的诉求。
事实上,对于互联网诊疗,医务人员同样有许多期许。
报告显示,近八成医务人员认同互联网医疗是未来医疗模式的发展方向,也希望能够更多维度地参与到互联网医疗中;近七成医务人员认为入驻第三方互联网医疗平台有助于塑造自己的个人品牌。调查发现,长远发展与社会责任是医务人员入驻第三方平台的主要动力。
报告同时预测了互联网医疗行业未来发展的几大趋势:
——互联网“首诊”会在一定的疾病领域和场景下逐步开放;
——实体医院主导的互联网医疗将快速壮大,第三方平台发展将面临挑战;
——商保或将成为撬动互联网医疗供需总量的新力量;药品和医疗器械相关厂商也将加入到互联网医疗行业,成为推动发展的重要生力军。
据介绍,该报告由上海交通大学健康长三角研究院牵头,联合健康报社共同撰写。
今天的论坛上,第三届长三角卫生健康治理最佳实践案例大赛启动,该案例大赛已经连续举办两届。长三角卫生健康治理最佳实践案例大赛旨在总结和推广健康长三角地区医疗卫生治理的实践经验,为卫生健康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范例。
作者:李晨琰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