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者进行VR现场体验
要陪伴一个自闭症的孩子,家长要付出很多,包括金钱、精力、情感,甚至自己拥有的一切……今天(12月26日),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召开的“一路陪伴-唤醒家长,引领康复”自闭症论坛上传来消息,虽然现代医学还不能从根本上治愈自闭症,但近年来,随着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虚拟现实(VR)技术为该疾病的诊疗打开了新局面。
在虚拟环境里“练习”社交,不用害怕失败或拒绝
“自闭症是一种病因不明,治疗困难的疾病,病程迁延,对家庭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徐一峰提到,不少家庭因为这个疾病陷入困境。
自闭症(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又称“来自星星的孩子”,他们大多有社交障碍、言语发育迟缓、兴趣爱好狭窄、行为动作单调刻板等问题,较难融入社会。“自闭症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一个公共卫生问题。” 上海市卫健委二级巡视员、科教处处长张勘提及,据中国残联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有超过1000万自闭症人群,并以每年10%速度增加。
随着VR技术成熟, 近年来在心理治疗领域的应用有了重大突破。上海同温层智能科技创始人周强介绍,VR应用于自闭症的治疗产品主要通过眼动测试、自然语言捕捉和机器语言测试等技术来判断症状的严重程度,并规划出一套严谨的治疗方案,以更好地、更精准地开展诊疗。
在心理学专家看来,该技术不仅能营造出逼真画面,沉浸式的虚拟现实环境还能激发患者的想象力和参与意愿,可以低成本的方式反复“暴露”于这些虚拟环境,这恰是治疗关键所在。
“不同于传统面对面交流,在VR提供的社交环境中,自闭症患者不必担心错误和拒绝,也不会有高强度的焦虑,从而拥有更强的参与意愿,并通过不断练习掌握正确的社交技巧和回应方式,建立起与他人维持关系的信心,进而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专家分析。
超过1000人次预实验,已形成20多个场景
“我们团队开发的是一整套渐进式VR训练系统,从认识到情绪识别,再到高级的社交场景,根据患儿的能力进行渐进性训练。最终达到融入社会的目标。同时我们也针对患儿进行研究,探索最适用于ASD的VR参数。”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科主任杜亚松称,团队前期已完成20余个场景的制作,在工博会等平台进行宣传展示。最新版本的系统更注重生活技能和社交方面的训练,相关场景在患儿中进行了超过1000人次的预实验。目前疗效相关临床数据收集工作正在进行中,专利也正在申请受理过程中。
团队的研究成果能迅速转化为产品,源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与“区域型TTO”这一专业成果转化平台的牵手,二者携手探索打通科研成果与商业化推广之间的壁垒,加速了成果产业化进程。
徐汇区域型TTO成果转化发展中心主任于晓菁介绍,“区域型TTO”平台打造了一套“成果入驻-收益分配-多元融资-成果落地”闭环式成果运营机制,在研究项目初期开展知识产权规划布局、产业化可行性分析、技术价值评估、专业化运营模式设计等,并在转化过程中通过企业筛选、合作谈判,精准匹配到合适企业。
不可或缺的康复力量,不可或缺的多方合作
作为论坛主办方之一,长和医疗是一家专业的康复医疗集团。长和医疗集团副总裁徐晓东表示,长和医疗会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在医教研方面保持长期合作,深耕儿童医学领域,希望用优质的康复医疗技术造福越来越多的患儿。
康复对这群孩子而言是不容或缺的一股支撑力量。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与上海长和大蕴儿科签订儿童康复协作基地协议以来,可谓硕果累累。2019年4月,双方共同举办“一路陪伴-自闭症论坛及关怀月”活动。19场活动、27位中美专家、34天的时长,覆盖1238名专业人士与家长,辐射30000+的群体。2020年4月,长和大蕴儿科联合杜亚松主任及国内外多位顶级专家开展自闭症日线上公益周活动,用“我该怎么办”为系列主题开展线上公益讲座10场,受益家庭达3500多个。
本次论坛分为线上线下两种形式,近100位自闭症患儿家长线下参会,近1.5万人线上观看。8位专家就自闭症患儿家长应该明白的基本事实、作业治疗如何提升自闭症儿童的学习表现、虚拟现实技术在孤独症干预中的应用进展等内容开展深入交流。
“各界合作是为了让更多的自闭症患儿和家庭受益,帮助更多专业人员提升与成长。”徐一峰院长强调,只有强强联合,发挥彼此优势,才能共同引领行业发展,最终将“高端”科技“落地”,切实服务于患者和家庭。
作者:唐闻佳 乔颖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医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