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标虹桥,上海构筑“大疾控”体系、健全城市公共卫生防护网重磅举措落地:昨天(15日),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建项目开工。根据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的消息,总建筑面积超11万平方米的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建项目,将最大化满足常态化及重大公共卫生应急响应等特殊时期运行的需要,为城市守牢抵御重大疾病风险的“大坝”。
升级硬件设施,提升“一锤定音”核心能力
根据市卫健委介绍,上海市疾控中心新建项目坐落于虹桥商务区主功能区北部,东至申虹路、南至天山西路、西至北横泾港、北至北翟路,建设用地面积34153平方米,项目总建筑面积117420平方米。园区主要建筑自南向北依次为综合业务楼、微生物实验楼及理化实验楼。
该项目对标国内外先进专业机构,规划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设施和前瞻性布局的重点实验室,包括世界卫生组织网络实验室、新发呼吸道病原生物学实验室、人畜共患病生态学实验室、代谢组学与生物暴露监测检测实验室、生物样本库、菌毒种库和标准品库等。
项目建成后,将全面提升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硬件设施,提升“一锤定音”的核心能力、健康大数据分析应用能力、前瞻性研究能力和决策咨询能力,为高标准建设上海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应急平台及各类应急检测实验室提供平台,为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开放共享的实验平台、生物样本库等提供硬件保障,有效推动上海市公共卫生体系功能拓展和能力提升。
市区联动,“大疾控”体系建设吹响号角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为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增能力,上海已于2020年4月召开了全市公共卫生建设大会,并出台《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质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提出“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之一”的建设目标。
以此为基础,本市陆续出台《关于推进本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关于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配套文件,形成了“1+N”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疾控体系建设文件体系,指导今后本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长期工作。
根据上海市卫健委消息,本轮计划致力于构建灵敏高效、科学精准、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体系,健全职责明晰、衔接有序、医防融合、中西医并重、保障有力的公共卫生综合服务机制。本轮项目中,有9项与疾控体系建设有着密切关系。
比如,公共卫生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和应对处置体系建设项目旨在全面优化本市症候群、疾病、危险因素和事件监测系统,建设协同综合、灵敏可靠的公共卫生风险预警体系,提升传染病等公共卫生应急响应能力;病原检测实验室网络和平台建设项目将以高通量、快速、准确为目标,全面提升本市对传染病病原体综合检测能力,完善平行实验室网络协同机制,实现对新发、输入、罕见和不明原因病原体的同步检测、同步复核和同步确认,确保早发现、早诊断、早预警;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信息系统建设将实现多部门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数据资源和基础数据库的充分汇聚,融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
上海市疾控中心新建项目引领“大疾控”体系建设吹响号角,区域疾控体系“重塑升级”同步启动。目前,全市16个区均已召开区级公共卫生大会,完成区级疾控建设实施方案的发布。浦东、闵行、嘉定等区已发布区疾控现代化建设相关配套文件。截至11月,全市已有12个区已推出对区疾控中心业务用房的异地原地改扩建计划。
建设疾控学科体系和公卫人才新高地
本轮计划的另一个创新就是开展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机制创新研究、疾控能力现代化建设标准研究和超大城市公共卫生社会治理体系研究等软课题工作,从疾控体系的体制机制、能力标准、综合评价和社会治理等新冠疫情后的痛点、重点和热点方向切入,为今后完善各方高效合作、协同统一的疾控运行管理体制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专家观点和科学决策支点。
如此全新升级的现代化疾控体系,需要人才储备,需要最强“战斗队”支撑。本轮计划就将构建专业机构与高校、医疗机构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完善具有上海特色的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养模式,加强病原微生物、流行病学、核医学与放射卫生学、环境与职业卫生学等重点学科建设,强化全市疾控体系的人才与科技支撑。
记者从上海市卫健委获悉,“战斗队”的打造工程将持续展开,包括加强上海市流行病学调查处置单兵系统装备配置;加强移动处置中心建设,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应急响应能力;建成省级突发中毒事件应急响应队伍;升级国家队装备,拓展传染病防控辐射范围等。未来,上海将瞄准全球公共卫生发展方向,通过大力实施公共卫生学科建设和科技人才培养,建设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一流公共卫生专家队伍,建成与上海科技创新中心、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建设目标相匹配的疾控学科体系和公卫人才新高地。
作者: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市卫健委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