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19个世界慢阻肺日。今年主题是“改善慢阻肺生活,无论何人与何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或俗称“老慢支”,是一种常见的以咳嗽、咳痰和气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是全世界范围内患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在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已达13.7%,而且该疾病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给病人和社会带来极大的疾病负担。
肺康复的概念是1981年由美国胸科学会(ATS)提出的,随后ATS联合欧洲呼吸协会(ERS)在1999年、2005年和2013年对肺康复联合声明进行了多次修订。
2013年的声明中肺康复的定义为:在详细的患者评估和个体化治疗基础上的一套多学科合作的综合干预措施,包括(但不仅限于):运动锻炼、教育和行为改变等。目的是减轻呼吸困难症状;改善运动耐力;提高生活质量;增加社会活动参与;改善身心状态;并长期坚持健康增进行为。
肺康复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增加运动耐力,延缓肺功能下降,从而延长寿命。
肺康复是慢阻肺患者重要的非药物治疗手段,是通过对患者病情评估后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多方位的治疗措施。
肺康复治疗一般适用于有气喘、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症状的慢性肺部疾病患者,尤其是日常活动能力下降的慢阻肺患者。
患者除了长期药物治疗外,对所有慢阻肺患者都应进行肺康复治疗,其中体能训练则是肺康复的核心内容。肺康复不仅仅是指患者肺功能的康复。它是一整套的康复计划,包括肺功能康复、运动能力康复、心理康复以及回归家庭的社会角色的恢复等许多方面。
肺康复的流程,是先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再给予患者个体化康复方案,是多学科专业人员参与建立的康复治疗处方和实施。另外,慢阻肺患者普遍存在焦虑和抑郁的症状,肺康复还包括调整患者生理功能,并给予心理、情感和社会等方面的疏导和治疗。
慢阻肺的各个时期、各年龄段的患者均可进行肺康复体能训练。
肺康复常用的体能锻炼方式包括上、下肢的耐力锻炼和阻力锻炼,呼吸肌锻炼、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身体柔韧性锻炼、呼吸方式训练等。而针对肺功能差,有慢性呼吸功能衰竭、低氧血症的患者可给予长期无创机械通气和家庭氧疗的治疗。
最常用的耐力训练是踏车、运动平板、慢跑、步行锻炼等,一般每周3次或3次以上,每次30至40分钟左右,可以根据患者承受能力,从较短的训练时间逐渐延长时间。一些患者由于疾病原因无法耐受高强度的耐力训练,可以采用间歇训练,训练中给予间歇休息或减低运动强度一定时间再进行计划强度的训练。
阻力训练可以是俯卧撑、举哑铃、仰卧起坐、深蹲起等。阻力训练适用于消瘦,有肌肉萎缩、肌肉虚弱、骨质疏松的患者,可以改善肌肉的力量。
呼吸肌肉包括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等,目的是增加膈肌活动度和呼吸机收缩力,改善呼气,增加吸气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柔韧性训练包括上肢和下肢的柔韧性训练,常见的方式有:瑜伽、太极拳、气功和有氧体操等。
肺康复患者均应在有效、规范的药物治疗,甚至氧疗、无创机械通气使用前提下进行。肺康复锻炼时间一般持续8-12周效果明显,持续的时间越长效果维持越长。如果中断训练,其获益将在6个月后逐渐消失,因此能够坚持家庭或社区康复训练将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运动耐力和呼吸困难症状的更好改善。
近几年肺康复治疗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推广,便捷、易于被患者接受的家庭和社区康复治疗也逐渐应用于广大患者。在医护人员、患者以及社会共同努力下,肺康复的正确应用将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
作者:朱惠莉(华东医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文汇报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