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岁的张阿姨因半月板受伤入住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住院第一天,护士便来到床头,为她进行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风险与出血风险评估。她不知道的是,另一端人工智能(AI)系统对她的病情也进行了一番分析。
如今在市十医院,所有住院患者均需接受VTE风险与出血风险评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VTE是全球排名前三的致死性心血管疾病中,起病隐匿、发生快速、致死风险高。统计显示,60%的VTE病例都与住院相关,是构成医疗质量和安全地潜在重大隐患。
狙击“隐形杀手”,市十医院积极探索VTE智能化预测及辅助诊疗系统。正式上线近一年,医院VTE风险评估比率从原先的53.75%大幅提升至98.8%,风险评估时间缩减87%,系统每月平均可为全体医护人员节省600小时工作时间。
值2020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沪召开之际,今天,市十医院正式发布“基于AI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管一体化系统”。目前,全市六家医院正接洽上线该系统。
骨科患者更易发生VTE
经VTE风险与出血风险评估,张阿姨得到了两个分数:AI评估为3分,人工评分为2分,这1分差在哪?
原来,AI系统通过调阅张阿姨的电子病历,自动识别出一年前她曾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收治于呼吸科。然而在人工评估时,张阿姨或因遗忘,一再否认患有此病。规避人工评估信息盲点,AI评估有利于提高血栓评估的准确性,提醒医护人员给予患者有效预防,可明显减少不良后果。
目前,在三级综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控制指标中,已将VTE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列入需要监控目标。有数据显示,患者术后VTE的发生率非常高,接受全膝置换、髋关节骨折手术、全髋置换的住院病人是血栓形成的高风险人群。
骨科患者更易发生VTE,其原因在于患者肢体制动容易导致静脉瘀滞、手术操作中破坏血管壁、大面积组织损伤造成凝血系统改变。正基于此,在医务、临床、信息多方努力下,市十医院VTE智能化预测及辅助诊疗系统历经三代版本迭代,于2019年6月在骨四病区试运行。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副院长李济宇介绍,AI系统评估可以自动识别年龄、体重指数、化验指标条目,通过自然语言抓取的病历信息,避免了护理人员的重复劳动,从而节约了时间。同年10月,VTE智能化预测及辅助诊疗系统在全院正式运行。
“截至目前,医院VTE风险评估比率从53.75%提升至98.8%,风险评估时间缩减87%,系统每月平均可为全体医护人员节省600小时工作时间。”李济宇说。
构建全院VTE智能闭环系统
事实上,市十医院VTE防治体系建设不仅仅是引入智能系统,更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系统化模式。
当前,各大医院不同科室的医务人员对VTE认识参差不齐,对于血栓性疾病的防治观念与水平存在着很大差异,血栓患者不能得到及时和规范化诊治的情况时有发生。
“这仅是院内开展VTE防治工作的部分痛点。”李济宇直言,医护之间的衔接,同样是件麻烦事。很多医院评估VTE风险工作交由护士操作,而开医嘱和及时跟进的却是医生。双方衔接不到位,很容易出现诊断不及时或漏诊问题。
因此,VTE的信息化不仅是评估量表的电子化、自动化,还应从实际出发,围绕整个疾病的诊疗环节,为临床提能增效,以患者获益为最终目标。
李济宇告诉记者,在与医疗人工智能企业长达2年合作中,医院针对VTE的闭环管理,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首先,通过AI评估,量化评价患者当下VTE致病风险,让医生在同时面临出血和血栓风险时,能够更好地抉择。其次,通过NLP等AI技术从系统中抓取数据,自动计算VTE相关量表得分,减少医生护士的重复劳动。再次,通过数据对接,实现医护系统的信息闭环,不让医生遗漏掉每一个重要信息。最后,针对特殊类型的患者,对文献和指南进行汇编,从而降低医生阅读文献的成本。
目前,市十医院成功整合了VTE预防、诊疗、管理三大模块,以及管理者、医生、护士、患者四大终端,构建了全院VTE智能闭环系统。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介入科主任李茂全向记者透露,未来针对产科、肿瘤科等特殊类型患者,院方将重点发力,更有针对性地服务患者。
作者:李晨琰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院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