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也是防疫好时节。” 今天是端午节,张文宏医生更新个人微博。巧的是,今天也是上海爱国卫生运动工作6月明确定下的各类市场每周四“大扫除日”,超市、菜场、农贸市场等纷纷“打扫起来”。
拿起清洁布擦擦台面瓷砖,蛋制品摊位的郑阿姨只要闲下来,就给摊位搞环境卫生。“我每天早上5点多就来了,先搞搞卫生,中午午休时再打扫一下,晚上休市后彻底打扫一遍。”郑阿姨说,自己的摊位每天“要搞三次卫生”,此外菜场还给他们统一配了粘蝇条等“环境卫生装备”。正逢端午,她特地在自家摊位上挂起了自制的大香囊,她开心地告诉大家——“驱蚊,好用!”
在虹口区的祥德菜场,像郑阿姨这种保洁习惯已是摊主的共识。这是上海的标准化菜场之一,900多平米的面积,拥有近60个摊位,鸡鸭鱼肉、海鲜蔬果、干货熟食等一应俱全,基本满足周边居民的生活所需。
上午9点多记者随虹口区爱卫办工作人员到达菜场,端午节日里来采购的市民不少,菜场采取“进口”“出口”两个分开的通道,进入菜场人员均需测体温、戴口罩,摊主也清一色戴着口罩。这是春节以来保持的“战疫状态”。
走进菜场,即便在海鲜、肉摊等也几乎看不到苍蝇,闻不到异味。摊位上悬挂的粘蝇条、灭蝇灯,以及门外垃圾桶附近的补蝇笼等是“幕后功臣”。爱卫办工作人员说,菜场里都是入口食物,所以大多采取这类物理病媒防制手段。
而在摊位下部、以及更多市民看不见的地方,布置了其他“化学武器”,比如在蟑螂爱出没的公平秤下摆放了焦饵(灭蟑药),在雨水井下布置了老鼠药……正是这些专业环境布防,构成了菜场针对四害等病媒生物防制的工作。
祥德菜场场长黄正德告诉记者,除了摊主“包干”所在摊位的环境卫生工作,菜场的公共空间由菜场保洁完成,每周四晚休市后还会进行里里外外的“大扫除”。
星期四,大扫除,并非新鲜事,而是优良传统。上了年纪的上海人知道,上世纪六十年代,每逢星期四,是弄堂里大扫除的日子。每家每户出人、出力,这是当时上海里弄里爱国卫生运动的“经典画面”。
“结合常态化防疫要求,我们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工作的频率高了,要求也高了。”虹口区卫健委副主任、爱卫办主任张建敏告诉记者,结合疫情防控工作要求,6月9日,虹口区文明办和区爱卫办就共同发文,推进将爱国卫生运动拓展至多部门参与、全社会参与、全民参与的社会治理活动,也从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落实“清洁家园,美丽虹口”周四爱国卫生大扫除制度。其中,6月18日,虹口全区集贸市场组织周四大清扫,共清理卫生死角307处,清除散在垃圾20.5吨,增补防鼠、防蝇、防尘设施639处,预防性消毒面积约4.8万平方米。
在维护社区公共病媒防制工作的基础上,虹口区每月中旬一次的公益性突击灭蚊活动将持续到9月底,6月8日-6月14日期间,街道爱卫办组织专业队伍针对辖区46家人流密集场所进行蚊虫集中消杀作业,受益人群主要为各中小学校的师生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老人们。
与此同时,虹口区疾控中心完成了对7家农贸市场、5家超市的食品及加工环境的采样,共采集423件样品,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预计7月15日完成全区62家农贸市场、大型超市及电商的监测工作,并保持持续监控的状态。
为切实降低新冠肺炎病毒传播风险、巩固疫情防控成果、积极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复学,根据上海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统一要求,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环境整治组、市爱卫办结合夏秋季爱国卫生运动,近日在全市开展农(集)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等各类重点场所的综合整治,全面加强常态化疫情防控环境卫生管理,并已明确形成每周四开展各类市场环境卫生大扫除的工作制度。
据统计,本市已清洁农(集)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超市1200多家,参与人员近3万人,清除散在垃圾900多吨,清除杂物堆放4000多处,增补防鼠、防蝇设施9500多处,开展预防性消毒面积190多万平方米、摊位数5.5万多个。
记者从市爱卫办获悉,本市还将进一步组织开展各类市场管理人员、销售人员及保洁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同时加强全社会动员宣传力度,指导市民群众做好卫生清洁、通风消毒、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个人防护措施,并广泛发动辖区居民主动参与环境卫生治理、孳生地清理,自觉维护环境、提高防范意识,树立“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形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