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的影像报告(医院提供)
正值入梅,气温升高,空气潮湿,空调的使用率明显上升。在使用空调前,越来越多人会注意清洗空调滤网等部件。但是,67岁的上海刘老伯却在洗空调后遇上了糟心事。
刘老伯身体一直都很健康,但是今年2月下旬,他毫无征兆地出现发热、畏寒以及干咳的症状,体温一直上升,最高到39℃,还伴有明显的咳嗽、腰部肌肉酸痛。
“我很担心自己别是得了新冠肺炎!可是最近几个月都没出过上海,连家门也很少出啊。”刘老伯担心不已,来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
医生完善了他的流行病学信息和各项检查后发现其白细胞不高,淋巴细胞降低,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胸部CT提示:左下肺见团片模糊影。不过,CT影像并不像典型的新冠肺炎表现,考虑为普通的社区获得性肺炎,给予抗菌治疗。
但刘老伯高烧迟迟未退,4天后当他再次来就诊时,CT报告提示:左下肺病灶有明显进展。
当日,刘老伯被收治入中山医院感染病科病房,此时他已出现明显胸闷气急、低氧血症。短期内病情明显进展到底是何因?
经抽丝剥茧的病史询问,感染病科医生发现了关键所在。据刘老伯回忆,在病症出现那天,他曾在家中清洗空调,而空调的管道内布满了鸟粪,这期间他并没有佩戴口罩。这让医生高度怀疑致病元凶就是空调管道内的大量鸟粪。
根据这一推测,他们立即为刘老伯调整了用药方案,予加用多西环素覆盖非典型病原体,同时对刘老伯的痰及血进行宏基因二代测序(mNGS)检查,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先前的猜测——“真凶”是鹦鹉热衣原体。
刘老伯的病正是吸入鸟粪中存在的大量非典型病原体(鹦鹉热衣原体等)所致。3天后,患者体温降至正常,咳嗽、气促明显好转,复查胸部CT显示左下肺病灶开始吸收。
据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教授介绍,鹦鹉热衣原体是一种严格胞内寄生的需氧革兰阴性菌,主要宿主为鸟类(包括鸽子、金丝雀、长尾小鹦鹉、鹦鹉、金刚鹦鹉和一些海鸥等高达400多种禽类),带菌或发病的鸟类、含菌的分泌物或排泄物所污染的环境、羽毛及尘埃等均可成为传染源,吸入含菌气溶胶或粉尘可致病,所引起的疾病称为鹦鹉热(“鸟疫”)。
通常,兽医、养宠物鸟或在养鸟地方工作的人为鹦鹉热的高危人群,潜伏期常为5-14天,表现为突发高热、寒战、严重头痛、肌痛、出汗、干咳,重症可严重影响肺、心、肾、肝和中枢神经系统,引发多器官衰竭。但由于缺乏特效诊断技术,这个病容易被忽视,导致漏诊甚至误诊,死亡率高。
住院1周后,刘老伯的咳嗽、肌痛明显好转,康复出院。考虑其左下肺病灶较大,且病程中有少量痰血,医生建议其出院后继续抗菌治疗,现患者左下肺病灶已基本吸收。
胡必杰教授提醒,由于空调内部结构复杂,管路与外界相通,容易成为滋生各种病原体的温床,常见病原体如军团菌、衣原体等不典型病原体,以及非结核分枝杆菌、隐球菌、曲霉菌等。刘老伯正是在无保护的情况下,接触了存在于空调外机以及管道中的鸟粪,才吸入了鹦鹉热衣原体。事实上,鸟粪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周围环境中,而鸟粪中所携带的各种病原体如隐球菌、禽流感病毒、鹦鹉热衣原体等,如果吸入人体,在一定情况下都可导致感染的发生。
专家建议大家在打扫卫生、以及接触可能存在被动物排泄物污染的环境时,一定要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如有相应接触史,且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气促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中山医院感染病科至今已成功治疗5例确诊鹦鹉热肺炎患者,除鸟类外,鸡、鸭、鹅等家禽也是常见的鹦鹉热传染源。其中,感染病科曾收治1例由于接触鸡粪引发的重症鹦鹉热肺炎患者。在用对抗菌药物后,患者体温数天即可降至正常,而若未能早期识别,肺炎可能快速进展,甚至出现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作者:李娜 王萌冉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