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既是重要的营养吸收与废物代谢渠道,也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免疫器官。如今,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对现代人的健康提出了巨大挑战,肠道健康是直接反映饮食结构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与精神压力的“晴雨表”,生活中,自己感觉有肠道问题的人越来越多,但有人不当回事,有人则如临大敌,到底哪些问题要格外引起重视呢?
5月29日是第16个世界肠道健康日,由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主办、阿斯利康中国支持的首届“肠享新声”肠道疾病医生教育项目——肠道健康论坛在线上召开,国内消化领域专家学者聚焦肠易激综合征 (IBS)等肠道疾病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议题开展讨论,呼吁加强常见肠道疾病的本土化临床实践,推动国民肠道健康整体水平的提升。
“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实现全民健康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重要一环。肠道健康与我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但很容易被忽视。”本次论坛主席、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陈旻湖教授指出,功能性肠病在我国极为常见,但由于普遍存在症状的重叠,导致许多患者没有获得精准的诊断与治疗。在世界肠道健康日来临之际,本届论坛为国内消化领域知名专家提供一次难得的学术交流机会,研讨肠道疾病的最新成果,分享临床诊治经验,共同聚焦肠道健康。
专家谈到,由于许多肠道疾病的临床表现类似,易被混淆,极易导致临床诊断时的误判与治疗方向的偏差。作为最常见的消化道紊乱表现,腹胀、腹痛和腹部不适往往是许多消化道患者在就诊时的主诉症状。然而,这些症状在伴随着便秘出现时,往往会被归咎于普通的功能性便秘,真正的罪魁祸首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则有可能常常被忽略。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其实是肠易激综合征的一种亚型,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便秘,并伴随与排便有关的腹痛、腹胀和腹部不适等症状,在中国至少有1400万人深受困扰,但往往20个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仅有1位可以被明确诊断。
专家注意到,由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极易反复发作加之又被大量错诊、漏诊,导致了患者的症状反复,对日常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困扰和压力。
武汉协和医院消化科主任侯晓华教授也在报告中谈到:“当前,大部分IBS-C患者没有得到正确诊断,他们中的许多人误以为自己患的是普通便秘,就自行购买通便产品以暂时缓解症状,错误使用泻药。事实上,两种疾病有所不同,IBS-C患者的腹痛、腹胀、腹部不适表现突出,且排便后腹痛症状多能改善。因此,提高对便秘、腹痛、腹胀等症状的重视,是识别 IBS-C 的关键所在。”
侯晓华教授介绍,尽管中国IBS患者人数众多,但这一疾病的症状表现多样,症状易发生改变,加之患者容易忽视或不善描述自身的腹部症状,这都导致IBS的严重性始终未能引起大众充分的认识。大部分患者仍在院外,仅有22.4%会前往医院就诊;许多患者确诊时已患病多年,高达43%的病患诊断延迟至少5年。
要改善这一现状,离不开患者对自身腹部症状的重视。专家呼吁患者发现自身有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并伴随着排便频率或性状改变等问题时,应主动加强锻炼、减少烟酒摄入、避免高脂肪以及辛辣食物、注意睡眠以及补充膳食纤维以改善症状。同时,应将IBS-C的患病可能纳入考虑,及时前往医院就医,寻求专业的诊断和正确的药物治疗。
作者: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