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上海又有两位危重症患者治愈出院。64岁的陈老伯和62岁的童老伯,是上海最早出院的ECMO脱机患者,均为本地确诊病例。
40天和47天,是两人接受ECMO治疗的时长;73天和76天,是两人的治疗总时长。在目前所有出院患者中,他们的治疗时间最长,治疗过程最复杂。
他们的劫后余生,离不开ECMO等尖端医疗技术的支持,更离不开“上海方案”对细节和多学科合作的重视。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朱同玉告诉记者,得益于市卫健委和申康对全市救治工作的统领,重症医学专家团队——仁济医院皋源团队、瑞金医院瞿洪平团队、市第一人民医院俞康龙团队、市第六人民医院李颖川团队、市第十人民医院王胜团队所组成的“五大天团”,与ECMO团队、心脏支持团队、呼吸治疗团队等技术支持团队,共同托起了危重症患者生命的希望。
闯关成功:47天对单人最高级别支持治愈出院的
危重症患者:“我能清晰地看见医护人员为我所做的一切,感谢他们”
这个春节,对童家人来说,就如同过山车。原本,童老伯夫妇要和亲家一起,来女儿女婿在上海的家中过年,没想到开车抵沪后,童老伯发现自己出现了新冠肺炎疑似症状。1月30日确诊当天,他就被转入公卫中心负压病房。
新冠肺炎患者患病的7到10天,是病情最容易急转直下的敏感时期。2月6日晚,童老伯的病情果然急转直下。随后的六小时可谓惊心动魄:经历气管插管后急性呼吸衰竭依然存在,严重的低氧血症时刻威胁着童老伯的生命。救治团队决定,紧急实施ECMO治疗。中山医院心外科体外循环专家李欣团队在一个半小时不到的时间内迅速完成了ECMO的上机。
“严重缺氧的时间越长,对身体脏器的损害越大。节省下来的一分一秒对病人而言,意义重大。”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ECMO的团队操作已非常熟练,团队全力缩短上机时间,保证病人的安全。
47天对单人最高级别的支持,这早已超越瞿洪平的医学认知。上机三周后,童老伯病情开始转好,专家团队讨论过是否脱机,但他们非常慎重。李欣告诉记者:“我们不能有错误的决定。因为,ECMO治疗的关键就是避免犯错,只要不犯错,病人就有希望。一旦某个细节犯错,病人可能就没了。”
直到3月23日,童老伯终于和ECMO分开。苏醒之后,他才知道,自己做了一场47天的梦。虽然他躺在床上,既不能动,也不能说话,但是“我能清晰地看见医护人员为我所做的一切,感谢他们!”当童老伯发现护士团队中加入了一名新人时,他还借来一支笔,用颤抖的右手写下了“注意安全”四个字。
“如果说公卫中心是上海抗疫一线的‘战斗堡垒’,那么这里的危重症救治团队就是一线的最后一道防线。”瞿洪平形容童老伯的治疗过程如同“闯关”,在一次次陪同闯关过程中,在一次次挑战现有医学极限的情况下,他们将传统医学理念与新认识新技术融合,不断完善诊疗方案。
攻克难题:中西医结合保障ECMO运转
患者家属:“感谢上海人民,感谢上海的医护人员……再生之恩,我们永世难忘,永远铭记”
昨天,陈老伯和妻子黄女士、女儿、女婿以及外孙在公卫中心团聚了。黄女士激动地将锦旗、鲜花和一封红底黄字的感谢信交给了医护人员,她说:“感谢上海人民,感谢上海的医护人员……再生之恩,我们永世难忘,永远铭记!”
64岁的陈老伯握手时已能用足力气,他使用ECMO的时间虽然比童老伯短了几天,但是,病程一点也不轻松。
“在对陈老伯的治疗过程中,ECMO光导管就更换了四次,远远超出了我们日常工作中的频率。”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皋源是陈老伯救治小组的负责人。他在2月12日正式接手陈老伯的救治,在当天深夜,他就紧急给陈老伯用上了ECMO。
不过,陈老伯身上ECMO的正常运转却面临着两大难题。首当其冲的是凝血功能的紊乱,当时外源性的血浆没有起到明显的作用。好在,通过多学科合作,瑞金医院输血科专家提供了一种新型的AT3抗凝血酶,使肝素得到了更有效的运用。
其次,ECMO运转需要比较高、比较稳定的流量,但陈老伯早期肠道功能很差,腹腔压力非常高,这影响了ECMO正常运转。怎么办?中西医结合来帮忙。
“上海方案”提到,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能提高协同疗效。此前,市公卫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卢洪洲教授就透露,中医药在此次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医院负压病房配有中医医生,90%以上患者接受了中医药治疗。
“在对陈老伯的救治中,我们整整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来调理他的肠道功能,既有西医的疗法,也有中药灌肠等中医帮助,最终成功维护好肠道功能,保证ECMO的运行。”皋源说,整个治疗过程一波三折。
不过,唤醒之后,陈老伯的恢复速度却远远超过团队的预料。因此,皋源把陈老伯称为“神奇老伯”。
超长赛跑:始终把所有风险保持可控
公卫中心:“我们一定为守卫好上海的城市安全全力付出,让市民生活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
这场“超长赛跑”,时间对于危重症患者救治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对病人的整体治疗,其实更多的是在逐渐认识这个疾病。在早期,大家都在摸索过程当中,所以一开始没有明确和有效的治疗方案。我们更多的是在和病人接触的过程当中,以及和国内外专家分享经验的过程当中,才逐渐完善诊疗方案。”瞿洪平说。
李欣则表示,ECMO使用的时间越长,风险就越大,“我们做的比较成功的地方,就是把所有的风险始终保持在一个可控的程度”。
风险在哪里?此前,市公卫中心医务部主任沈银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随着部分危重症患者住院时间持续增加,潜在的威胁会增多,包括感染、并发症、肌肉萎缩、某些药物的副作用等,这给治疗和护理都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皋源则特别提到了并发症继发感染中的耐药菌问题,“公卫中心耐药菌研究团队,通过先进的耐药菌治疗技术,包括使用噬菌体,让我们比较方便地控制了继发感染”。
朱同玉介绍说,噬菌体是一类特异性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病毒,他们能在细菌体内快速增殖并裂解菌体,从而具备临床抗菌的效用。
在自然界中存在最多的一类病毒就是噬菌体,所谓一物降一物,噬菌体是细菌的天敌。对于抗生素也无能为力的细菌,噬菌体却有办法。
“公卫中心噬菌体研究室是全国唯一一个在医疗上进行噬菌体研究的研究室,之前已治愈了超过10例超级细菌感染患者。我们有500多种噬菌体可以对付许多超级耐药菌。”朱同玉说,“在救治新冠肺炎患者过程中,也有效使用了噬菌体,没有副作用。比如,陈老伯曾遇到导管感染,导管周围化脓,我们用噬菌体纱布覆上,第二天伤口就完全干燥,愈合了。”
随着危重症患者逐渐减少,朱同玉说:“4月15日是我1月初至今最轻松、最开心的一天。我们一定为守卫好上海的城市安全全力付出,让市民生活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
作者、摄影:赵征南
编辑:苏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