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14天医学观察,今天,上海市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正式解除隔离。
犹记得除夕那晚的虹桥机场,首批白衣战士逆行的身影毅然、坚定。阖家团圆之际,仅仅用了不到3个小时,上海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便以“上海速度”集结完毕。
最终,队员们以“第一支到达武汉的援鄂医疗队、第一支开党课的医疗队、第一支提供尸体解剖病例的医疗队、第一支发表高水平临床研究经验的医疗队”的四个“第一”完成了68天的援鄂征途。
回望征途,上海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领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郑军华在落地上海的那一刻,红了眼眶,“医护人员的坚守,也看到了武汉人民的支持。”
郑军华说,“人类的战争是勇气的战争,人类的伟大是勇气的伟大。队员们的表现让我深受感动,受益很多。我感觉这一批80后、90后的医务工作者成长起来了。”
抗疫中的平凡天使总带给我们感动
在这过程中,郑君华接触了很多普通市民,感受到平凡人的伟大。武汉封城期间,医疗队的蔬菜供应不上了,有一个武汉郊区的菜农,骑了一辆三轮车,用了5个小时,克服种种困难运到医院。到了医院,找到郑军华就说,送给上海医生,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医疗队两个多月没理发,头发长了,有个理发师找到医疗队给医护人员理发。他从中午12点忙到晚上12点,理了40多个人的发,全部免费。
这样平凡的老百姓,互相扶持、朴素善良,令人动容。结束14天隔离,英雄回家,郑军华笑着说:“没什么特别的,我还是按照原来的习惯,原来的思维、原来的工作状态,过我既普通又紧张的每一天。工作方面,我还是要做好医疗医政的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安全,把本职工作做好,同时我也是个专家,也想尽力为病人做好服务。”
4月8日,武汉开启了离鄂通道,这座城市在小年夜被按下暂停键后终于重启了,而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外科监护室A监护护士长徐璟在得知可以回家的消息后,兴奋得一夜未眠。直到飞机落地,打开舱门的那一刻,她才被舱外夹道欢迎的人群声唤醒,意识到:真的已经到家了!
在武汉的每一天都还深深烙印在她的脑海里,即便已离开,脑中浮现的仍然是金银潭北三病区的景象。隔离的这段日子里,终于有闲暇可以整理自己的思绪,感受最多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给予的温暖,“当我们医务人员在前线救治病人的时候,身后无数志愿者、爱心人士和上海大后方医院及相关单位的支持,是我们抗疫路上的最大动力。”
徐璟这些天感慨最多的还是看到病人康复,穿着防护服的她们天天与病人见面,早已像家人般,看到病人能健康出院,心底的那份欣喜仍久久回荡在她心中。
出征前,徐璟希望在春节多陪伴缠绵病榻的母亲的愿望没有达成,如今即将回到温暖的小家庭,她希望能为家人补上一顿团圆饭——亲手照顾病重的母亲,陪她求医问药,用更多的时间补偿这些日子以来的别离,帮助她提高战胜病魔的信心;这些日子,丈夫将两个家庭照顾得井井有条,这让徐璟能全身心投入到前线的工作中,儿子也懂事了许多,“回到家后,一定要好好拥抱家里的亲人,感谢他们为我的付出!”
带去“上海模式”,带回“武汉经验”
此行中,66岁的医师组组长、市一医院呼吸科学科带头人周新是上海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里年龄最大的“兵”。作为国内知名的呼吸科专家,周新具有防控SARS和H7N9的丰富经验。
大年初一清晨,医疗队刚刚抵达武汉,当其他队员还在酒店修整时,他便迫不及待地与郑军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陈德昌到即将进驻的金银潭医院实地踩点。
行医四十多年,初至武汉的场景还是给周新敲了一个警钟,“做了一辈子的医生,也没有一下子看到过那么多的危重病人,这是一场战争。”
也正因形势严峻,有风险的操作周新总是带头第一个去做。“我不能害怕,我害怕的话其他医生就更害怕了。”他先后给八九个病人做了气管插管,“穿着防护服,很多操作确实都不方便。”
结束隔离后要做什么?周新告诉记者,80多天前,医疗队将呼吸与危重症治疗的“上海模式”带到武汉,如今,我们带着抗击新冠肺炎的“武汉经验”回来了!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中山鼻罩”主要发明人蒋进军武汉归来,带回三件东西:金银潭医院的工作证、印有金银潭院徽的冲锋衣,还有一只“守护熊”。
“回到上海,我仿佛觉得是从一个世界回到了另一个世界。”回首在武汉金银潭医院的68天,特别是大年夜至元宵节那两周,是他最为记忆深刻的,“那段时间疫情形势还不明朗,我们去的又是武汉危重症病人最多的医院,很多方面都很艰难。”蒋进军回忆,“在金银潭,每过10天左右,情绪上都会有一个反复。”那种在强度极大的工作状态下工作的紧张与压抑,如今回想起来,仿佛就在昨天。
“我们在金银潭救治了很多危重症病人,我想是不是可以将一些救治经验做一个整理与总结。”在酒店隔离的蒋进军并没有闲着,每天都给自己安排了一项项工作任务。他表示,金银潭医院病人的救治从一开始的摸索阶段到后期逐渐成熟,离不开他在中山医院呼吸科监护室的工作经验,将“中山经验”复制到前线,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这为挽救危重症病人生命抢回了许多宝贵时间。
“我和武汉医院那边的医生还有联系,很多病人的救治方案我们还会共同探讨。”蒋进军认为,光整理新冠病人的救治方法与经验还不够,如今需要思考的是如果再发生类似疫情,作为医院,作为重点科室的管理人员,应该如何避免疫情的扩散,以及如何防控。“生于安乐,死于忧患。”蒋进军的思考不仅限于武汉之行的结束。
渴望为家人做上一顿家常便饭
回到“家”才算真的回家。对于上海首批医疗队的家人们来说,团圆时刻同样期盼已久。
首批医疗队、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陈德昌教授的妻子写下这样一封信:昨晚接到院里通知明天可以接你回家了,一颗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大年三十你的“军人天职,职业的使命,专业的需要”“老夫老妻了,放心吧,我会保护好自己”……谈笑风生间你就连夜奔赴武汉了。
人们都称你们为英雄,就是舍小家为大家,不怕牺牲的人,你践行了使命。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成就了你的专业度,为你骄傲与自豪!老公,真想你,明天我要与你深情相拥!
上海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领队助理、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危重病科护士张明明最为牵挂的也是家中的爱人。
“驰援武汉时,我老婆怀孕7个月,预产期是4月底。”留下怀孕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家留守,张明明有些愧疚,但想到武汉在病痛中挣扎的患者,他又觉得自己“必须得去”。
如今,解除隔离,赶上妻子预产期,张明明幸福不已。“我给孩子取好了名字,叫‘张胜冠’,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战胜新冠,一个是战胜冠军,连冠军都能战胜,这孩子一定非常厉害。”
隔离期间,张明明也没闲着,正忙着整理武汉抗疫工作期间的点点滴滴。“我每天都有做日志,我们要出一本书,把这67天的经历写下来,心得、感悟都整理总结一下,纪念这次援鄂抗疫。”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对医务人员来说,是一次刻骨铭心的记忆,张明明也是终身难忘。“对我们90后的年轻医务工作者而言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激发了医务工作者的最大效益、潜力和机能,是一次最大限度的挖掘。”
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护理组组长、龙华医院肺病科护士长甄暐最为期盼的,是亲自为家人做上一顿家常便饭。她说,在武汉及隔离观察点的这段时间,感受到最多的就是人与人相互给予的温暖。
“治病救人、冲锋在前是我们职责所在,但在我们身后却是无数的志愿者及爱心人士,还有龙华医院的全体同仁,对于我们的全力保障以及关心爱护。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将这些温暖传递延续。现在每一天都在渴望着早日回到医院这个大家庭,和大家相聚”。
出关回家,医疗队员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心愿。
徐璟说,希望能早日回到中山大家庭去,与小伙伴们继续奋战在自己熟悉的岗位上。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范叶君则直言,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也深深地体会到团结就是力量,体会到什么是战友情。“我已经做好准备,随时投入战斗,准备好异地再战”。
作者:李晨琰 唐闻佳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院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