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非接触服务”在沪上医疗系统跑出了新形态。根据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的最新消息:上海已有8家医院获得“互联网医院”牌照,已为逾6万人次提供在线医疗咨询服务。
随着各大医院触网上“云端”,就医秩序进一步优化,老百姓“看病难”也有了新的破题思路:积极利用“互联网+”分级诊疗,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上海正致力于加速提高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新助力。
乘“云”而上
新的诊疗特色正在形成
“我每半个月会去你们医院皮肤科开药,最近药已用完,有没有慢性皮肤病药膏寄送服务?”……疫情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门诊服务号”上开通的“轻问诊”平台上,皮肤病患者最多,占三分之一。3月起,这些求助“轻问诊”平台的患者需求开始逐步得到满足。因为,华山医院互联网医院上线了,可提供在线复诊、电子处方、购药邮寄等服务。
华山医院副院长徐文东教授介绍,华山医院互联网医院运行近一个月,皮肤科已为近千名患者提供了在线问诊或开药(挂号)服务。在积极乘“云”而上、提供更多便民惠民医疗服务的同时,医院专科发展也迎来新动能。目前,华山医院正考虑引入5G、AI辅助远程诊断皮肤疾病等新技术,形成新的诊疗特色。
与之类似,3月12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开始在“上海中山医院”App上试运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互联网医院”,常见病患者只要通过一部手机,就可体验线上诊疗、线上处方、线上支付(支持本市医保支付)的便捷就医新模式,连药品也可通过快递送上门。
在这一轮疫情防控中,上海“互联网+”医疗建设提速。目前,徐汇区中心医院、华山医院、儿童医院、皮肤病医院、中山医院、仁济医院、第六人民医院、瑞金医院等一批医院获批开设“互联网医院”,为患者在线提供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服务,在降低交叉感染风险的同时,改善就医体验。
数据显示,沪上8家医院已完成网上医疗咨询服务6.77万人次,诊疗服务8942人次,开具处方2380张。
1.58万通电话
“一线”分流就诊需求
在徐汇区中心医院的“上海市发热咨询平台”,热线电话铃声不断。“你好,这里是发热咨询平台,请问你有什么需求”“你这属于普通感冒,不要焦虑,自行口服中成药是可以的,建议观察两天体温,如果来医院请注意做好个人防护”……
这也是疫情之下催生出的上海医疗服务新模式——“线上分流就诊需求”。上海第一时间设立“互联网+”防疫便民服务平台,为大众提供健康咨询、科普解读及心理疏导服务,同时做好新冠肺炎、发热患者引导分流,尽一切可能减少人员到医院的交叉感染风险。
1月31日,上海市卫健委、申康中心联合推出“上海市发热咨询平台”,开通热线电话、心理援助热线和“新冠工作室”微信小程序,组织15家市级、区级医院127名专科医师轮流排班,为大众提供在线服务。最新数据显示,“上海市发热咨询平台”已累计接听热线咨询电话1.58万人次,“新冠工作室”平台浏览16.59万人次,服务2500人次。与此同时,为有效分流患者,申城37家市级医院在各自医院网络平台开辟“网络抗疫战场”,全市1560多名专家在线提供新冠肺炎发热门诊及其他慢性疾病咨询和科普服务。
疫情之下,也有一些患者不得不前往医院就诊。为此,上海全面推行普通门诊预约制,引导患者错峰就诊。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获悉,目前,三级医院预约时段普遍精确至1小时内,有的已经可精准到30分钟内。
50多个医联体
“超级后援”提供高效服务
除了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更多的改变也在社区出现。
杨浦区新江湾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崔明介绍,附近的社区居民如今不用跑医院,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医院的微信公众号,就能进行防疫咨询及预检分诊。每天,都有全科医生、中医科医生、儿童保健医生、妇女保健医生等轮流线上值班,及时回答来自社区居民的各类健康咨询。就在2月初,这家社区医院的全科医生陆斌还通过完整的线上流程,帮助一位70多岁老太太走“绿色通道”,精准转诊至上级医院。
这位老太太尝到的就医“甜头”,也是上海推进“互联网+”社区服务的惠民新举措。疫情之下,上海创新家庭医生服务,全市6000多个家庭医生团队主动关心签约居民,指导居民做好健康自我管理与个人防护,第一时间解答健康咨询。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创新服务模式,试点开展在线签约、在线诊疗、在线处方、健康管理、护理等服务。目前,上海家庭医生签约居民达755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量已占全市门诊量的一半。
作为社区医生的“超级后援”,上海50多个医联体也在疫情期间,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展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等服务。各市级医院还及时将诊断治疗方案明确、病情稳定的患者转诊至居住地附近的医联体内医疗机构就诊,在进一步推动患者就近转诊、减少交叉感染风险的同时,为患者打造更高效的就医诊疗体验。
作者:唐闻佳 储舒婷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