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门口,离别的喜悦与不舍交织于此。103岁的李奶奶即将出院,这是截至目前年龄最大的新冠肺炎患者。
出院仪式上,医护人员手捧玫瑰花简单而隆重地庆祝这一时刻,他们还为李奶奶穿上了新袜子,祝福她开启新旅程。
“最初入院时,老太太三次核酸检测均显示阳性,血氧饱和度比较低。”作为主治医生之一,第三批上海支援湖北医疗队成员、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危重病科主任王瑞兰告诉记者,在精细化治疗下,经医护人员13天全力救治后,如今老奶奶又恢复如初。
也是昨天,由上海第三批驰援武汉医疗队负责的武汉三院光谷院区临时ICU病房正式关闭。
103岁的老人痊愈出院,也让所有人看到了新希望。
103岁,破纪录了
送别李奶奶,王瑞兰有些不舍,“103岁的老太太能痊愈出院,不容易。”
3月3日深夜,王瑞兰被一通紧急电话吵醒了,组长的声音从电话那端传来,“来了一位103岁的老人,做好准备。”此前这支身经百战的队伍已接诊过多位年近百旬的老人,但103岁,还是不太一样,破纪录了。
老人家的高龄与复杂的身体状况,对于日常诊疗都是挑战,何况这是新发传染病,无疑给诊治带来更多难题。
“说实话,当时很多人心里是有问号的。”晨会交接班时,王瑞兰看到李奶奶病例资料上赫然写着,三次咽拭子核酸检测均显示为阳性,血氧饱和度较低。
还好让众人松一口气的是,进一步的检查显示,病毒没有进一步侵袭肺部,肝肾等功能尚可。情况没有太好,却也绝不算坏。
“考虑到老人家患有心脏疾病及高血压,我们为其续用降血压药。”不过度治疗,医疗队取而代之拿出一条最传统也最管用的方法——24小时派人守护,并予以营养支持。
抗击新冠病毒,提高免疫力是关键。身板硬了,自然有“打”病毒的底气。
启动“小厨房”,稀饭一口一口喂
让医务人员头疼的是,初到病房时,李奶奶还有一些“犟脾气”。拔针头、踢被子,非常抗拒治疗。“老小孩老小孩嘛,小孩就是要哄的。”每天查房,王瑞兰都会热情地问,“老太太,今天你感觉好不好,好的话,我们就来握握手。”持续几天后,李奶奶真的将手从被子里拿了出来。
医院统一配送的营养餐,饭硬邦邦,年轻人喜爱,但对于没有牙齿的老人来说,咀嚼太过吃力。护士长当即联系医院营养科,米糊、稀饭、蛋羹,一道道可口饭菜送到了李奶奶面前。
入院后,每天都会有专门的医护小组对李奶奶进行会诊,同时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不论是饮食还是药物,都精确到每一餐每一小时。
“饮食精确到每一餐热量的标准,还有护士监测每小时的尿量,在药物治疗上也以加强免疫力、益生菌之类的药物为主。”有时,王瑞兰得了空,也会到病房端着稀饭一口一口地喂,李奶奶很“买账”。
“老人家很爱汤汤水水的东西。”长时间的相处,她已经摸清了老人家的喜好:不喜欢白米粥,不吃米饭和嚼不烂的菜,不爱水果,喜爱加了火腿的鸡蛋羹,尤爱奶味浓的牛奶和酸奶。
为了保障李奶奶的营养和水分补给,武汉当地医院重症病区的医护人员还专门用医护休息区的一口电饭锅给李奶奶开小灶,蛋羹、火腿小米粥、牛奶米粉,每天3次由接班医护送入病区。
一点一滴的精心照料下,李奶奶终于好转痊愈。王瑞兰告诉记者,出院后,李奶奶将在康复患者隔离点接受医学观察,如果一切正常,将在14天后解除隔离回到养老院。
截至3月13日,王瑞兰所在的的ICU(重症监护室)医疗组累计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107人,如今还剩下6位危重症患者。“今天恰逢我们支援武汉的第50天,情况显而易见地好转。”等到新冠肺炎患者全部转运到集中收治医院后,武汉三院将经过彻底消毒后,恢复正常的医疗服务。
“在此之前,即使只剩下最后一位患者,我们也会站好最后一班岗。”王瑞兰说。
作者:李晨琰
编辑:张鹏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