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了阳光,世界变得温暖;
因为有了“她力量”,抗疫更加有温度。
今天是第110个国际劳动妇女节。
正值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
千千万万的女同胞以奉献精神,
点亮属于中国女性的高光时刻。
在上海驰援武汉的1649名医护人员中,
有1088名“她”,占三分之二。
在一线抗“疫”的上海医疗队医生中,50%以上为“她”;护士群体中,“她”占90%以上。
平时的她们,爱美、也爱笑,
她们是美丽的小公举,是温柔的妻子,是慈祥的妈妈。
因为战“疫”当前,
她们褪去红妆、披荆斩棘;
她们挺身而出、冲锋陷阵;
她们是逆行抗“疫”中的巾帼力量。
王瑞兰:平时像妈妈般温暖,上了战场就是“拼命三娘”
王瑞兰医生出征时是大年初四,作为第二批上海支援湖北医疗队成员,她被派往另一个战场——武汉市第三医院。
王瑞兰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危重病科主任,沪上重症医学领域专家。上前线后,她被分入武汉三院ICU(重症监护室)医疗组。小组共有12名成员,她担任副组长,也是组里唯一的女医生。
李圣青:在ICU战场,打最硬的仗!
在历经19天、整整456个小时的抢救后,一名50岁的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终于拔管了!
这堪称奇迹的一幕发生在2月28日,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ICU(重症监护室)。把这位患者从死神手里拉回来的医护人员中,有一位英姿飒爽的上海女医生,她叫李圣青,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呼吸科主任。
高彩萍:方舱医院里的“文艺委员”,想方设法带着患者一起“玩”
高彩萍,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暨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队员,东方医院南院ICU护士。
“在方舱医院,我像一个文艺委员。”高彩萍笑言,除了日常护理工作,每天她和护理组同事们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带这里的患者们一起“玩”。
奚欢:在战地过生日许愿,疫情过后来一碗热干面!
“看着他们吃得下,睡得好,病情在好转,真的很开心!”奚欢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肝内科护士。
2月12日,到武汉的第五天,奚欢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那天,在与两个儿子的视频通话中,她说:“妈妈很快就会回家。”
大家匆匆吃了蛋糕,就立刻动身赶赴医院隔离病房上班。奚欢说,这是她第一次来武汉,希望等疫情过后,再来一次,来看看重新焕发动力的武汉,来看看李白诗中的黄鹤楼,来吃一碗热干面。
王文红:雷神山上的曙光医院急诊女侠,也是女诗人
王文红是曙光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的成员之一,2月15日随队前往湖北武汉后,一直在雷神山医院开展医疗支援。在雷神山的这段日子里,她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首短诗,但愿自己的真挚和决心,能随着这些文字,传递给更多的人。
李依:23岁就上战场?为家乡尽力,必须的!
在武汉战疫一线的“护理军团”中,有人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有人出征时还是一个孩子。2月19日,上海仁济医院医疗队出征现场,队员的脸庞令人难忘——太年轻了!
这支156人的队伍平均年龄仅33.5岁,90后占绝大多数。1997年出生的李依是其中最小的!
60后护士“奶奶”:“想上战场,先过我这关”
上海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松江区中心医院主管护师王叶琴的疫后心愿是:回去之后,最想抱抱孙子。
“想上战场,先过我这一关。”王叶琴和组员们守在清洁区门口,一站就是一天,“所有人员进出病房前都要里里外外检查一遍,防护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一天下来,百余次的把关少不了。
王叶琴与另外7名队员组成院感组,她们既是医院踩点的先头部队,也是队员们的“守门人”。
▲王叶琴(右)为医疗队员们进行穿脱防护服的培训
70后“日记医生”:病魔多无情、生命多无私,就在字里行间
上海市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仁济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查琼芳的疫后心愿是:想在武汉走走,不戴口罩,自由呼吸。
疫情发生以来,不知有多少人是每天看着这名上海女医生写的“战地日记”起床的。这位医生就是查琼芳,她写的“查琼芳援鄂日记”,让我们有机会直击武汉抗疫一线。
80后“ICU小超人”:在武汉见到了很多现实里的“大英雄”
华山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华山医院肾脏病科医生倪丽的疫后心愿是:回去上班。
眼下,倪丽正随华山医疗队奋战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唯一的ICU(重症监护室),面对的是整座医院最危重的新冠患者。
“小个子,竟有这么大能量!”2月16日,她连续工作了24小时,不眠不休。隔离服有时间显示,超时后就没防护功能了,必须从病房出来换一套。她就每4-6小时出来,换身衣服又进去。
▲团队中个子最小的那个就是倪丽
90后“灵魂画手”:“治愈系”处方不停更
上海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市一医院外科护士邹芳草的疫后心愿是:“奶茶、火锅、唱歌”走起。
“小笼包遇上热干面,一条江系上两座城。”这些天,一张画着上海小笼包与武汉热干面顺利“会师”的战“疫”漫画在沪汉两地的医护朋友圈刷屏,“求连载”“求更新”的留言无数。
在上海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中,有一位90后“灵魂画手”——来自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外科护士邹芳草。
她有特别的解压方法。隔离病房内四处可见的白,记录本上密密麻麻的病例文字记录,都成了她创作的天地和灵感,“我想通过线条的勾勒、色彩的变化记录下雷神山病房里真实生动的每一幕,为战友们换一种心情,让病患心头多一抹亮色。”
中山医院呼吸科援鄂医生刘洁
和她同组的马杰飞是所有男医生里面最轻松的。他说,同组的两位女医生太厉害了,和她们一个组我只需要执行就可以。我从不愿称呼我的同事为女汉子、女强人,她们都有似水柔情,她们都有一顾倾城之貌,她们同样的蕙质兰心、秀外慧中。
中山医院心外监援鄂护士郑吉莉护士长
她是一名老兵,东南亚海啸和汶川大地震时她都是救灾战场上那束铿锵玫瑰。
工作上,她雷厉风行,生活上她更是温柔体贴,对年迈的患者和同事的生活体贴入微。
穿上白衣,她是霸道女总裁;脱下口罩,她其实也是一位风华绝代的女子。
中山医院感染科援鄂医生王青青
疫情之下,众多年迈老人纷纷倒下,在隔离病房,他们没有亲人,没有护工,生活上的一切全部依赖于女医护,擦身喂饭,洗衣倒尿。
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上口罩眼罩的她们,动作迟缓却依旧娴熟,内衣湿透却依然细致,因为她们照顾护理的,是天下人的父母。
中山医院心内科援鄂护士 潘春凤
她们也是爱美的姑娘,
她们也会因为脸上的一颗小痘黯然神伤,
但是穿上厚厚的战甲,所有爱美的小心思全抛诸脑后。
她们的手,因为长久的浸泡而褶皱不堪;
她们的脸,因为长久的挤压而压痕累累。
她说,不要拍了,我一定很丑,但你真的一如既往的清秀脱俗,貌美如花。
中山医院呼吸科援鄂护士秦琦
她们是父母手心上捧着的明珠,
是爱人心中的白月光,
是孩子眼里温柔慈爱的母亲,
是姐妹们眼中娇滴滴爱漂亮的姑娘。
前方有难,“我参战”,
她们的气魄不输男儿,
她们剪掉了心爱的长发,
她们告别了家人,
她们大难面前彰显担当。
中山医院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余情
她们是女医生,是女护士,
同时,她们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女党员。
狭路相逢,勇者胜,
火线之上她们有英雄本色,
危难时刻她们有责任担当。
中山医院援鄂医疗队姚雨濛,陈翔,王青青,潘婧莹,李倬哲,李佳旻,李静怡
苦,她们无怨;
累,她们不烦;
疲,她们不喊;
倦,她们不顾。
她们,用纤细的手,羸弱的肩,
扛起了对祖国的深情爱恋。
这场战“疫”中,
所有默默奉献的女性都是我们的守护者。
每一个平凡中的伟大都会被铭记,
每一个动人的瞬间都会被定格。
今天是她们的节日,
让我们向每一位“了不起的她”,
致以深深的敬意!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