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压120疾驰而来,救护人员裹着防护服,怀里是一个七个月大的女婴。这是目前上海确诊病例中最小的幼儿,悠悠。
当“幼儿”与“新冠肺炎”两个关键词叠加,无需多言,大众的心弦已被牵动。作为上海市定点医疗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承担着新冠肺炎患儿的救治工作。
截至昨天,这里共收治7例确诊患儿,最小7月龄,最大11岁,1例已痊愈出院。
对于这些第一次离开家的孩子来说,医生护士成了新的家人。“没什么比看到孩子痊愈出院更令人高兴。”他们坚信,会有越来越多孩子痊愈出院,他们也更希望家长能够做好孩子的防护工作,尤其避免带孩子参与人群集聚。
“小白人”是小小天地的守护神
2月8日,上海市第一例确诊患儿七七就从儿科医院痊愈出院。这个7岁的小男孩也是儿科医院收治的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
从7个月到11岁,这里的负压病房中,确诊患儿年龄跨度不小,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照护需求。
7个月的悠悠总爱瞪着大大的眼睛望着陪护她的护士阿姨;13个月的橙橙特别敏感,每次看着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走进病房总会大哭,从家长那得知孩子爱吃香蕉和白米饭,护士们找到了“接近”他的方法。4岁的男孩是个“高需求宝宝”,只要护士一离开,便会打铃呼叫,“没有人,他害怕。”感染传染科护士长夏爱梅知道,对于患儿来说,“小白人”是他们小小天地中的守护神。
两个年龄稍大的女孩分别是10岁和11岁,她们已经可以互相照顾。“大孩子主要给予心理安慰。”夏爱梅说,对于自己的病情,孩子们有时很焦虑,她特地加了两个孩子的微信,解答她们的疑问。
儿童多为轻症,以对症治疗为主
令医生护士们宽慰的是,这些孩子均为轻症,入院时仅出现发烧、咳嗽、流涕等症状。
“孩子的抵抗力不强,是新型冠状病毒的易感人群,也正因此,他们患病后多为轻症。”葛艳玲解释,成年人机体感染病毒后之所以会出现“白肺”甚至重症的情况,是源于体内的细胞因子风暴。“这算是一种求助信号,目的是让免疫系统霎时间火力全开。缺点是这招自杀式的攻击能够损伤病毒,但也会造成连带伤害”。
目前,儿科医院对于确诊患儿的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
“目前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物,发烧就吃退烧药、咳嗽就用止咳药。”葛艳玲介绍,对于这些确诊患儿而言,密切观察就是最好的办法。5岁以下的孩子,护士们实行24小时陪护制度,每12小时轮一次班;稍大一些的孩子,医生护士进出负压病房的频次一天少算也有七八次。
孩子出院也有严格的标准。目前儿科医院确定的标准是,患儿临床症状缓解、体温正常,咽拭子与粪便两次核酸检测均呈阴性,确保患儿出院没有传染性。七七就是在咽拭子核酸检测阴性后,过了几天才达到粪便核酸检测阴性的。
每当孩子们因为检测不过关而失望时,夏爱梅总会耐心劝慰他们,“疾病治愈需要一个过程,总会好的,不用着急”。
儿童病例多为家庭聚集性病例
病例情况显示,确诊患儿有一个共同特点,家庭聚集病例。
葛艳玲介绍,比如,悠悠的外公、外婆于1月20日从武汉来沪,一家人便住在一起。2月2日,爷爷被诊断为新冠肺炎,悠悠及其父母、奶奶、外公、外婆等作为密切接触者进行居家医学观察,当天下午多人出现发热症状,立即至医院隔离治疗。2月3日经诊断,悠悠及其母亲、外公为确诊病例;其父亲、奶奶、外婆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继续居家观察。10岁的女孩子也是因为与武汉返沪的姐姐有密切接触而被感染。
“一人感染可能导致一家传染。”葛艳玲称,小孩子的接触史往往要通过家长了解,但许多家长只将重点地区作为风险点却不考虑周遭的健身房、菜场、商场等风险点,“现处疫情防控关键时期,不应家庭内部聚集,更要坚持避免因家庭间往来而加剧病毒传播”。
葛艳玲建议,为了孩子的健康,家长能不外出就不外出。如果有亲朋好友从疫区来,不要碍于面子,而应劝说对方自行隔离14天,更不要与小朋友接触。同时,家中最好每日早晚通风半小时,注意手卫生,“家长外出回来要洗手换衣后再接触小宝宝”。
(文中患者均为化名)
作者:李晨琰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