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了,还能去医院吗?去发热门诊会不会“被传染”?有非看不可的病必须去医院,还能去医院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当前,上海各大医院目前到底如何运转?别担心,记者替您跑了趟医院,带您直击现场。
瑞金医院:发热门诊严格“五不出”,临时建起“小医院”,做好病人“分隔”
今天是大年初二,上海依旧风雨交加,细雨中,瑞金医院院长宁光院士、副书记俞郁萍在医院的主干道上遇到迎面走来放射科主任严福华,她正在协助工人搬运CT隔离防护板——原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及不少呼吸道感染疾病都需要用到CT拍摄,作为辅助确诊信息,为加快放射拍片速度,瑞金医院决定增建CT设备。
动辄几十万的大型高端医疗设备,采购申报流程复杂,如何短期内获得?
非常时期,非常举措,上海联影公司连夜为瑞金医院紧急调配CT机,医院方面赶紧空出房间,清理消毒,一夜之间,就在发热门诊里建起了一个全新的CT检查室。除夕之夜,这个CT就开始运作起来,服务广大患者。
这个CT的就位也确保了瑞金医院发热门诊病人真正做到严格“五不出”:挂号收费、检验、检查、取药、治疗不出发热门诊。瑞金医院院长宁光形象地说,这就是一个“小医院”了,在确保“不漏诊”的情况下,做好病人的科学“分隔”,普通病人与这类病人是分隔的。
一名发热患者的家属昨天下午在防护下亲历瑞金医院发热门诊,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是:1、家属等候在通风的门外或休息室,患者口罩不合格者换戴医用口罩后进入;2、看病流程便捷清晰,所有检查全在同一个区域内;3、发热者排除病毒感染离开前,有专人核查病历和检查报告后,方可离开。
“眼下疫情形势严峻,源头管理很关键,发热门诊是一个重要的识别关卡,我们建成‘小医院’,一是为快速诊断,二是集中就诊,分隔病人与健康人群,努力严防漏诊,并减少交叉感染。”宁光告诉记者。
记者在发热门诊看到,目前诊疗平稳有序,同时约有十来人次就诊,不显拥挤。目前上海采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集中收治”的举措,瑞金医院已备好等待转运的观察室,即对确诊患者在等待转运前采取单间隔离。
就在记者采访的间隙,急诊科医生车在前匆匆赶到远程会诊室,原来瑞金医院内部也已启动“远程会诊机制”,一例发热门诊的患者等待车在前医生网上会诊。
在瑞金医院,急诊到发热门诊大概也就200米,为何车在前医生不跑一趟发热门诊,而要去远程会诊室的电脑前呢?内行看门道,这也是医院应对最高级别传染病的非常之举,医务人员“不见面沟通”,大大减少交叉感染几率,既是保护医生,更是保护患者。
“保护医务人员的不过劳,充分休息,这是很重要的。”瑞金医院党委书记瞿介明告诉记者,目前医院已成立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小组,院领导全部在一线指挥,医护分组接力,与此同时,物资、信息、营养充分保障。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前置”急诊,每道防线都可能是第一道关口!
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也已进入严阵以待的状态。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发热门诊,在这里的急诊也设了一个发热门诊的“分捎点”。记者注意到,有一个病人就是在急诊测体温38.2摄氏度后,被指引到发热门诊。
“守好关口,不漏诊”,成了当下很多科室的头等大事。
记者从中山医院、瑞金医院、仁济医院等大型综合医院均获悉,眼下除了发热门诊,医院的急诊、呼吸科、感染科等也进入“高度警戒”状态,因为不排除有些“跑错门”病人会去这些相关科室就诊,大家一起提高“识别”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在六院,发热门诊连同感染科病人目前处在一个相对独立的院落,相对于高大上的门诊楼、骨科楼、科研楼,这座感染楼显得很低调,然而,每每面对危机,这栋小楼就有如定海神针般化解危机。
庚子年的新春踏着点来了,在六院,发热门诊近期接诊病人不断增多,紧张、忙碌冲谈了过年的喜悦,“注意防护”“保护好自己”代替了“新年快乐”“恭喜发财”。任何的装饰、摆件都可能成为污染源,所以一切从简再简。
1994年4月,六院感染科正式建科,葛争红护士长当年8月加入了这个团队,在六院感染科一干就是26年。“我们经历过非典、甲流、乙肝、禽流感,要说怕,你天天可以担惊受怕,但我们就这么过来了,只要按规范操作、按流程执行,风险都是在可控范围内的。”从葛护士长飞快的语速中,你能感受到她的忙碌,不同于一般科室的护士长,她面临着门诊、病房都要管、都要管好的压力,而这其中人员调配无疑是难点。
“我们现在这批在发热门诊一线工作的都是35岁左右的中坚,这些护士有经验,有能力,心理素质过硬。”葛争红坦言,在排班上确实考虑了很多,这个年纪的女同志,上有老下有下,说大家心里一点没想法、家属一点没抱怨是假的,但在大义面前,姐妹们选择了服从安排,坚守岗位。
门诊发现疑似病人,病房就要准备收治,就在说话间,葛争红被通知又有一例病人需要被收进病房。“我们之前准备了2个楼面收治病人,从目前看很可能要用到三楼病房了。不得不说,铺得越开我们所需投入的人力就越多,可能的风险就越高,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对每个人都是考验。”
下午2点,经历了大年三十和年初一的感染科臧国庆主任刚到家,说起这段时间的历经,臧主任提到了两个字——“感谢!”
“感谢我们这个团队,在关键时刻没有一个人掉链子,没有人讨价还价,叫我上我就上,我们这些在一线的医生护士都很不容易。270、290、300,随着发热门诊24小时开放,接诊量居高不下,医生护士都在经受考验,连续工作12个小时、15个小时,忙完门诊、忙病房这都是常态。陈小华、余永胜、奚敏……”臧主任报了一连串的名字,对每个人都深表感谢。
37岁的赵滟雯是属猪的,年三十晚上,她在发热门诊的岗位上度过了她本命年的最后一天。长期在发热门诊工作,接触的是“未知”的病人,即使自己口罩、手套、各类防护齐全,面对咳嗽症状明显却依然不戴口罩的发热病人,小赵心里也会泛起些许不适。但该问的病史,该做的检查检验,小赵绝不含糊,她说,这是“职责所在”。
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抗疫一线的母亲与自己生病的孩子“很远也很近”
小年夜清晨,上海照例下着细雨,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越是年关至,临床科室里的人手越发紧张,作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工作的一份子,每一名医务人员都努力保持坚强清醒的姿态。
这天,是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项龙第一天在隔离病房当班,他早早地将24小时值班手机揣在了自己白大衣的口袋里。上午8点,一条微信消息提醒跳出:“奶奶于安徽老家病故,家里正在操办后事,得知你是单位里疫情防控主力队员,勿归勿念,自己保重!”项医生看着手机,好久没说出一个字来。另一个口袋里,急救拷机响起,他提起急救包,消失在了通往急诊的长廊上。
也是小年夜,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感染科收治了一个患有大叶性肺炎的4岁女孩,发着高热,萎靡不振。母亲在帮孩子办理好住院手续后,对着丈夫说了一通话,就匆匆离开了病房。这位母亲没有回家,也不是外出,而是穿上了隔离衣冲进了防控疫情的第一线,她是这家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主治医师孙思娟。
护士阿姨们担当起了小女孩的“临时妈妈”。隔壁床的小姐姐问女孩:“你妈妈怎么还不来?她什么时候来看你呀?”“我妈妈在照顾别的小朋友,她忙完新年就会来了!”女孩很懂事。此时,抗疫一线的母亲与自己生病的孩子“很远也很近”。
记者从各大医院了解到,为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就诊高峰,除了发热门诊、急诊、呼吸科、感染科等当下就诊“高峰”科室,其他各学科也均进入“一级响应”模式,准备或已充实进入“高峰”科室的接力与保障队伍里,与此同时,他们还在保障本学科的正常诊疗任务。
“这个春节不回家,我们和病人在一起”,这个春节,全上海25万医务人员都可以说这句话。
瑞金医院在休息区域24小时不间断给医务人员备好餐食点心,供大家自行取用
记者也在瑞金医院、仁济医院等大型综合医院看到,为让医护人员能获得更好的休息,医院在紧张的医院用房里“腾挪”,已划分专门区域作为医护人员的生活区,让大家可以安心吃口热饭,打个瞌睡。
就在记者采访间歇,时不时见到或听到爱心企业、个人向医院送来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物资,保护医务人员安全。
此时此刻,社会各界对医院的支持,都令我们倍感温馨,相信我们能携手走过艰难时刻,迎来雨霁天晴。
作者:唐闻佳
编辑:姜澎 樊丽萍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