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的仁济医院大楼(浦西老院区)
“卫生”一词从何而来?发生在上海的中国第一次西医学考试是怎样的场景,意味着什么……昨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第三届院史论坛举行,台湾云林科技大学汉学资料整理研究所苏精教授撰写的《仁济济人:仁济医院早期故事》在论坛上首发。这是上海首部根据医院史料完成的单家医院医学史研究专著,其中透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第一次”。
该书以仁济医院建院初期的档案手稿、年报为主要依据,分六篇详述了医院创办、发展过程中对中国西医学发展的贡献。这是国内较少的专门以一家医院的历史文化为蓝本开展的医学史研究专著。
今天位于浦东新区的仁济医院大楼
不起眼的考试,拉开西医行于中国的大幕
仁济医院是我国最早的西医医院之一,也是上海最早的西医医院,成立于1844年,已走过175年。本次院史论坛上,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大庆教授分享了仁济医院第二任院长、医学翻译家合信(Benjamin Hobson)及其《西医略论》专著的相关研究成果。
合信编译了包括《西医略论》在内的五本医学图书,合称《医书五种》,这是我国第一套西医学专著,其影响力不止于中国,也传播到日本等亚洲其他地区。张大庆说,19世纪中叶,合信编译这些书籍是为了在中国传播西方医学和科学理论,培养更多本土西医学人才。为此,他选择了当时西方医学界公认的权威医学、科学书籍,作为《医书五种》中所有书籍的底本,择其所长,并用当时中国人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翻译和编写,为西医学和自然科学在中国乃至东亚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卓著贡献。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高晞从1888年7月在仁济医院举行的一场“医学考试”谈起。这场考试在今天看来相当普通:考试科目分为助产、临床医学操作、外科理论与实践、药物治疗学、创伤与急救等五项,考官共九位,来自美、英、德、法四个国家,考生仅三人。可就是这么一场如今看来不起眼的考试,却吸引了当时媒体的目光。这既是中国第一次西医操作实践考试,又因创伤急救考场出现红十字标志,经《申报》《字林西报》等媒体报道,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红十字会演习。《字林西报》还首次将“医学造福人类”的价值观公诸于社会。
在高晞看来,这场考试的影响远不止考试那么简单:从医学史角度来讲,它是“西医将行于中国”的萌芽,是西方医学科学在中国得到社会认可并开始广泛传播的标志;而从整个中国史角度来看,它是西医学及其从业人员开始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这是中国西医教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仁济医院1845年制作的传单
造福城市,积极投身公共卫生服务
有意思的是,仁济医院还是近代上海最早的公共卫生引入者。
如今我们总把“卫生”挂在嘴边,“卫生”这个词到底从何而来呢?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刘士永在报告中详述了“卫生”一词在近代中国的由来,以及仁济医院自建院起就一直在上海乃至全国医疗卫生体系中扮演的积极角色。
作为上海首家西医医院,早在建院初期,仁济医院就致力于为这座城市提供各类公共卫生服务,包括推广“种痘”服务、编印医学专著、制作通俗易懂的卫生宣传册,提升大众的健康认知。
已连续三届做客仁济医院院史论坛的苏精,将目光投向仁济医院的女性角色——中国近代第一批正式注册的护士就诞生于此。苏精通过多年研究收集而来的英国伦敦会年报、照片、微缩胶片、手稿信件等原始资料,还原了1891至1940年间仁济医院护士们工作、学习、生活的状况,以及医院临床护理工作和护理教育的萌芽和发展历史。苏精说,正是在一代代仁济医院护士的努力下,中国护理教育不断生根发芽。1914年开办的仁济高级护士学校是当时中国正式注册的第一批护校,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合格护士。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编辑:周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