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改25条”的春风下,上海的三甲医院收获了好消息。
政策鼓劲,医院鼓励,正让医生成为医药领域发明创新的一股新力量。今天,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专利转让协议签约仪式上,宣布该院心外科王春生教授团队、内镜中心钟芸诗主任医师团队的两项实用新型专利均获成功转让,将在不远未来造福病患。
▲中山医院姚礼庆教授、王春生教授向记者展示病理标本盒、新型术中卡线装置的样品(唐闻佳 摄)
卡线装置是心脏外科手术中使用率较高的实用工具,可避免瓣环上大量缝线同时存在而引发的混线、套线、打结等麻烦,以提高手术缝合、分线的效率。不过,现有卡线装置均存在卡线不牢、易脱落的现象,现有卡线器还缺少缝线计数标识,也与临床常用滑线存在兼容较差的问题。
诸多缺陷让王春生教授这样的心脏外科医生在开展瓣膜置换手术时,常陷入为卡线分线的苦恼。王春生教授团队的“新型术中卡线装置”专利成功解决了这一系列问题。
这还并非该团队的第一个专利。近年,王春生教授团队致力于心脏外科手术器械的研发与改进,已成功申请10多项专利,涉及微创瓣膜手术、主动脉术中支架,以及心肌保护装置等领域。
在中山医院内镜中心,钟芸诗主任医师团队设计了一种病理标本盒,解决了标本取样后难固定、运输过程中不稳定、难以明确标注标本病变方向三大难题。
胃肠镜检查日益普及,作为消化道早癌微创治疗的重要手段,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对符合适应证的病例已达到与传统外科相同的治疗效果。不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疗效要通过术后病理来评判,而目前大多数医院对术后标本只做简单固定后直接浸入袋装福尔马林。如此处理,对病理科医生的分析将产生严重干扰,也使患者疗效的评估产生偏倚。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标本如此重要,但我国目前缺乏较好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标本处理流程规范。”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姚礼庆教授称。
钟芸诗主任医师团队设计的小标本盒,解决了现有标本处理中的缺陷问题,有望帮助病理医生实现更精准分析。
中山医院已与深圳市舜屿医疗有限公司下属河南众信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专利转让协议,将由该公司对这两项专利技术进行产业化操作。两项专利经临床试验及后续产品注册后,将推向市场,造福患者。
两个医生团队的成功专利转让在中山医院并非偶发。这些年,中山医院专利发明与成功转让的表现可圈可点:近年,中山医院已转让专利53项,专利有效数量、申请量均居上海三甲医院之首。
“这与医院的综合实力以及多年对人才、科研、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视是分不开的。”上海知识产权局专利处处长章永忠称,“科改25条”释放了进一步为创新松绑的信号,中山医院在科研创新、专利申请与有效转让转化方面的经验与探索,为全市医疗机构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继“科创22条”“人才20条”“人才30条”之后,今年3月,上海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的意见》(简称“科改25条”),希望通过政府放权和制度松绑,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特别是一线科研人员的活力和潜力,为创新赋能。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周俭称,中山医院历来重视科研创新,鼓励医务人员从医学科研与临床工作中发现“金点子”,积极申报专利,以创新驱动学科长足发展,推动转化医学。
记者从中山医院获悉,这些年,响应并落实“中国制造2025”规划和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关于高性能医疗器械领域的发展规划,中山医院搭建了专利转化平台,扶持医务人员的创新意识,支持医务人员的创新活动,加强与企业和投资机构的合作。
申请专利不是终点,有效转化才能真正惠及民生。“专利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看的。”上海市科委创新服务处处长陈宏凯还谈到,这些年全国上下专利申请量均在攀升,像中山医院这样成功转让、有效转化的案例不算多,这与高水平转让平台搭建、体制机制进一步打通、转让专业人才引进、激励分配机制的优化等都相关,上海“科改25条”等一个个政策文件的落地,就是要着力进一步突破障碍,为创新松绑。
作者:唐闻佳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 除注明拍摄者,均为中山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