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如 (左三)指导科室年轻医生探索脊柱外科领域诊治新方法。
【人物小传】肖建如,上海长征医院骨科医院院长、骨肿瘤外科主任。由他领衔研制的 “脊柱肿瘤外科关键技术的相关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项目获得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自2011年以来,肖建如获评多项上海市级专业技术相关荣誉——2011年被评为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2015年入选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2017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年当选第四届 “上海市十佳医生”。
上海长征医院骨科医院三楼,有一处别样的“风景”。骨科医院院长、骨肿瘤外科主任肖建如教授的办公室外,巨大的玻璃柜中摆满了3D打印的脊柱肿瘤模型,白色的是脊柱、红色的是血管、绿色的是肿瘤……一份份模型背后是一个个真实案例,也记录着肖建如在脊柱肿瘤这条道路上的辛勤耕耘。
脊柱肿瘤治疗被称为世界性难题,外科技术上既要求最大限度切除肿瘤病灶,又要减少对脊髓神经和邻近大血管、重要器官的损伤,但肖建如却是出色的解题人。
迄今为止,他带领团队已完成万余例脊柱肿瘤手术,年均手术例次全球居首,长征医院骨肿瘤外科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脊柱肿瘤中心。
最累的外科教授,最晚回家的科主任
记者见到肖建如时正值中午,他的办公室门口挤满了前来问诊或等待入院的患者,他们都是前一天没挂上专家门诊的外地患者。
起初,肖建如的专家门诊是限号的。但看到许多慕名前来的外地患者在旅馆等待下次就诊,他便尽量临时加号。周一下午一点半开始的专家门诊,往往要看到晚上七八点,近百个号源依旧不能满足患者所需,于是便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当班护士时常因此“被迫”加班却也理解,“我们都知道他是长征医院最累的外科教授之一,每天最晚回家的科主任。”
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与环境污染问题加重,脊柱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由于脊柱解剖的特殊性及复杂性,脊髓神经横穿椎管,椎旁毗邻大血管和重要器官,手术极易造成难以控制的大出血、死亡或脊髓、神经损伤。可患者们都说,“把命交到肖建如手上,放心!”
▲在病床边,肖建如耐心细致查问患者病情,确定诊治方案。
十年前,安徽患者晓英身患上颈椎巨大肿瘤。瘤体压迫脊髓,包绕椎动脉,瘫痪在床,被多家医院下了“死亡判决书”。仔细检查及沟通后,肖建如毅然将这个年仅20岁的女大学生收治入院。
有人劝肖建如:“这种手术风险太大,何必冒这个险?”肖建如说:“医生如果过多考虑个人的名利得失,无数病人就会在我们的犹豫和退缩中得不到及时救治,甚至抱憾离世。”
经过详细的检查与充分的术前准备,肖建如率领团队采取国际首创的手术入路与切除方法,艰苦鏖战七小时,彻底切除了肿瘤病灶。如今,晓英已踏上职场并组建了幸福的家庭。
就这样,“游弋”在脊柱禁区的肖建如,一步步将脊柱肿瘤总体切除率由原来的40%提高到95%,术后局部复发率明显降低,惠及千万患者。
14年艰辛探索,“开关手术”终于走出泥潭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当了几年外科医生的肖建如一心向更高的目标攀登,顺利考取长征医院骨科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脊柱外科专家赵定麟教授,主攻脊柱脊髓伤病的外科基础与临床研究。
“脊柱肿瘤治疗是国际医学界公认的具有挑战性的临床难题,当时所有医生都将其看作是脊柱外科的技术制高点。”肖建如告诉记者,脊柱肿瘤手术曾是“开关手术”,由于术中大出血、解剖结构紊乱不清,很多手术往往做到一半而无法继续进行,只能“关门”草草结束。
1997年,长征医院收治了一位特殊病患,青春年少的女孩不幸患上了胸椎巨细胞瘤。肖建如接手前,女孩已动过两次手术,可由于肿瘤病灶出血多,术中难以彻底切除,病情一直反复复发。就这样,女孩五年内动了五次手术,但最终回天乏术,年轻的生命夭折了。肖建如痛下决心,一定要攻克这一国际临床医学难题,否则更多病人就会面临同样的悲惨命运。
为啃下这块“硬骨头”,在简陋的实验室里,肖建如忍受着福尔马林刺鼻的怪味,在尸体标本上反复解剖研究,探索手术入路的最佳路线和切除方式。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查阅大量国外文献,进行脊柱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临床科研是一条艰辛之路,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能最终走出沼泽。”历经14年艰难探索,肖建如带领课题组在脊柱肿瘤治疗史上创下多个“世界之最”和“国内第一”:由他主编出版的《脊柱肿瘤外科学》,是国内第一部脊柱肿瘤外科领域的指导性专著;2010年在医院支持下组建了骨肿瘤外科,这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以脊柱肿瘤外科治疗为主要特色的学科,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家相继选派医生前来学习。
今年,肖建如团队还为十几位海外患者实施了脊柱肿瘤手术。从跟踪学习、追赶到如今与欧美同步,甚至在有些领域超过国外,肖建如说,“会有越来越多患者汇聚到中国,这是趋势。”
病人痊愈后积极生活,是作为医生的最大成就
走进长征医院骨科医院的脊柱肿瘤病房,你会发现这里的病床较之标准小了三分之一,这样病房可以多“挤”进一张床。去年,这里的脊柱肿瘤手术多达1500多台,占了上海的绝大多数,仅有的52张病床承载着患者的全部希望。
曾有人找到肖建如,“医生,我愿意睡走廊,您能把我收进来吗?”有时,门诊时还能拄拐杖的患者,到住院时只能坐轮椅了。
肖建如很心痛,只能带领团队玩命工作,在确保病人平稳的条件下加快床位周转率,没日没夜地手术,“深夜11点以后基本都是肖建如团队的手术”,成了这幢楼里的日常。
对于骨肿瘤外科来说,一组医生连续手术十几个小时是常有的事。不久前组里的骨肿瘤外科副主任医师杨兴海教授在手术日连续做了四台手术,从早上8点55分直至次日早上7点,洗了把脸,吃了顿早餐,便又开始了新一天的专家门诊。
“再晚我也会帮你看完门诊才下班,”这是肖建如对病人的承诺,“术前检查就绪后我们会尽早为你安排手术”,这是肖建如给患者的保证。
对肖建如来说,看到病人痊愈后积极生活,便是作为医生的最大成就。不过,由于脊柱肿瘤治疗费用较高,很多贫困患者因经济原因不得不中断治疗。为此,肖建如正着手设立脊柱肿瘤慈善基金,在救助贫困患者的同时,加强骨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以期让更多患者获益。
作者:陈青 李晨琰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摄:叶辰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