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动青春 “运”育未来,第十七届上海市运动会落幕。四年一届的市运会是上海最高规格、最大规模的综合性运动会和青少年体育赛事,也是检验上海体教融合和学校体育工作成果的一大舞台。自2019年起,上海市体育局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组织开展本市学校体育“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从该体系走出的青少年运动员们正陆续踏上市运会舞台。借市运会召开的契机,本报记者走访20所“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龙头”学校,就体教融合在上海校园的发展现状展开系列报道。
——编者按
走进建青实验学校体育馆,两面大橱窗里展示着大大小小各类奖杯——这都是建青手球在近半个世纪里所取得的成绩。“从1972年学生们在一块半篮球场上练习手球开始,如今手球已成为建青引以为傲的传统特色。”从华山路校区的一块半篮球场,到虹桥路上的黄土地和水泥地,再到2005年学校搬至古羊路新校区,如今建青实验学校不仅拥有铺设木地板的标准室内球场,还有多块人工草皮室外球场。校长罗宇锋告诉本报记者,“五十年来,硬件条件的改善使得学校手球队的技战术不断精进,而不变的是建青传承至今的手球文化。”
曾在大学时期练过手球的罗宇锋,两年前来到建青就任校长,再次与手球结缘。市运会手球比赛为期八天,罗宇锋场场不落坐镇观战,最终,建青两支男子手球队获得了青少年A组(高中)和B组(初中)的“双冠”佳绩。校长最满意的不是成绩,而是建青手球队队员的精神风貌,“为了备战市运会,初高中的男队员们赛前三四天住到学校体育馆。在地下室、大通铺这样艰苦的住宿条件下,他们一训练完,就继续做作业,认真学习的风气在孩子们中间产生正向影响。”
在罗宇锋看来,手球队选手可能调皮,但绝不捣蛋,队员们的意志品质在建青手球队得到了熏陶和历练。去年高中毕业的球队守门员吴嘉源令罗校长印象深刻,尽管他学习成绩一般,但在各位老师眼中,吴嘉源是一位零差评的学生,“作为班长,他在年级里号召力最强,是老师们的得力助手。”在去年的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考上上海大学的前建青手球队队长包思憶作为唯一的学生代表发言,这位00后在抗疫一线成为最年轻的代理楼组长……历数这些优秀的手球队员,罗宇锋不禁感慨:“初到建青时,我对手球队的口号感到诧异,他们对队员的 要求首先是‘做好人’,其次是‘读好书’,最后才是‘打好球’。这简单朴素的三句话成为建青手球文化代代传承的核心。”
作为全国唯一一所既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手球)学校”,又被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手球协会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手球示范学校”的单位,1984年,学校经合并成为上海市当时唯一一所十五年一贯制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这让建青在开展手球运动方面形成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建青实验学校共有男女高中、初中、小学六支手球队。据体育教研组组长方晖介绍,在建青学生中,上海市注册运动员数量多达140余名;高中男女手球队有28名队员,初中队员共54名,小学更是多达60人,形成“基座牢固”的金字塔结构。罗宇锋说,“建青拥有‘一条龙’布局的先天优势,最大的优势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手球运动在小学和初中的参与度很高,几乎人人都上过手球课。”据了解,建青小学部各年级每学期都安排一定课时的手球课;初中部在拓展课上开设手球课;高中部则实行体育专项化教学,手球是五个专项之一。从2020年开始,学校还在幼儿部中班和大班开设了手球课程,由中学部老师每周带领小朋友进行手球基础训练。
建青手球队的教练团队共有10人,其中四名教练都曾是建青手球队成员。上世纪80年代从建青高中毕业的手球队员方晖,从华东师范大学体育系毕业后回到母校担任手球教练已长达32年。现任上海市手球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的他告诉记者,从这里走出了许多热爱手球的人,其中有参加过北京奥运会的国家队队员李和鑫,还有更多把手球运动视为终身技能和爱好的建青人。方晖说,“在上海手球的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建青人;上海的手球裁判,一半以上是建青的毕业生。”
“建青既有悠久的手球传统,又有强大的教练群体,还有成熟的运动文化。”罗宇锋说,“手球一定是排在建青体育最优先级的位置上发展,这是我们学校引以为傲的特色,更是代代相传的传统。”
作者:吴姝
编辑:吴雨伦
责任编辑:沈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