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标榜职业化的联赛,全明星赛似乎从不缺席,这已成为联赛商业化发展的一种象征。而在全国排球联赛更名为中国排球超级联赛的“排超元年”,一场符号意义多于实质内容的全明星赛早已无法满足关注度日益攀升的中国排球——当然,确切地说,是中国女排。于是,在上周末于深圳落幕的首届排超全明星赛上,球迷们见识到了主办方拿出了前所未有的诚意:开赛前夜灯光华丽的红毯秀、球员入驻酒店搭设24小时直播的“全明星之家”,以及有别于一年前尴尬的男女混搭的全新赛制。遗憾的是,尴尬的宿命却并未就此摆脱。
抛开光怪陆离的娱乐造势,这场宣称“强调竞技性”的全明星赛始于深圳明媚的周六早晨。充沛的阳光透过宝安体育馆顶棚大片的透明玻璃,将整座球馆照耀得一片亮堂。这也使得即便馆内的灯光绚烂,依然无法让人将目光集中于赛场之上。就在这样一个离奇的时间点、略显诡异的氛围中,为当晚全明星赛预热的技巧赛拉开了帷幕。
对于排球运动而言,所谓技巧赛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在排超全明星赛的身上,能看到许多模仿的痕迹,技巧赛中的一个分项扣球大赛即是最典型的例子。与篮球世界中的扣篮大赛相似,这项挑战采用的是打分制。在队员扣中规定障碍物后,由现场评委根据准确度、力度等诸多因素进行评判。显然,这是一场追求趣味的挑战,但赛前很难有人料到,它会如此不堪推敲——浙江女排李静并未击中障碍物的扣球收获了部分评委给出的满分;季道帅高质量的扣球后,现场主持非常业余地询问某位评委为何只给出9分,评委的答案更为荒唐:“想看他再扣一次,击中(障碍物)就给10分。”
这并非暗示比赛过程中存在某种偏袒,而是指整个过程所呈现的那种违背“竞技性”初衷的随意。技巧赛的尴尬在于,既未贯彻严谨的规则,也未能营造出热络的氛围。观众席上稀稀落落的观众大多保持安静,当某位球员参与挑战时,场边其余选手大多尴尬地站成一排,或是意兴阑珊地观赛,或是捂着嘴聊天,唯有戴卿尧、张哲嘉等少数球员不时挥舞毛巾起哄。而在不同项目间的衔接时段,主办方为球迷们提供的打发时间方式是采访评委。在这些评委中确实有曾为中国排球做出突出贡献的名宿,但亦有无人关注的赞助商代表。
这场算不上自娱自乐的技巧赛中无处不在的商业化元素是少有的亮点。从扣球大赛到传垫技巧大赛,每项挑战均获得了不同的赞助冠名。从技巧赛到当晚正赛,这一趋势贯彻始终。在宝安体育馆周遭,到处可见赞助商们精心搭设的展台。在这背后,是排球全明星赛在商业逻辑上跨出的重要一步——据体育之窗CEO高宏透露,相比于一年前全明星赛的“赔钱赚吆喝”,本次赛事通过“招商+门票+政府补助”的模式扭亏为盈,实现大幅度盈利。
除了为球员们准备的高额奖金,本届全明星赛的诚意亦体现在不惜成本的赛场搭建、精心拍摄的纪念视频,当晚针尖对麦芒的女排明星对决也确实将场内气氛带到了顶点,球馆内甚至一度响起歌声,但那时距离首批球迷入场已过去了接近两个小时。在此之前,球迷们经历了以下过程:冗长的赛前表演,以及几乎听不到任何喝彩的男排明星对决。这并非主办方之过,这一情境只是将中国排球从成绩到市场全方位的“阴盛阳衰”体现得淋漓尽致。观众席上几乎所有的LED板上都写着“金软景”“袁心玥”等女排明星的名字;特邀主持惠若琪的海报被张贴在球馆外的各个角落;而男排队员唯有江川出场时曾响起过零星欢呼。让男女排全明星赛共同举办,是后者带动前者推广的绝佳方式,但在去年的男女混搭宣告失败后,如何协调两项赛事的融合,将是排超全明星赛未来亟需理清的难题。
只不过,就连女排这一手好牌,主办方利用得恐怕也难言完美。与传统排球比赛不同,本次赛事采取了每局20分钟的形式,目的是为转播机构提供便利。对于解决排球、网球等时长难以控制的项目而言,这自然是一次有益的尝试。然而尴尬的是,冗长的赛前表演打乱了主办方最初的计划。据负责当晚全明星赛解说的央视主持人透露,在即将超出约定转播时间的情况下,女排明星对决的最后一局不得不提前结束。尽管相差不过若干分钟,但难免令人感到啼笑皆非。
文:文汇报记者 谢笑添
图:新华社
编辑:王秋童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