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纯一)6月12-13日,刘平国刻石与西域文明学术研讨会在新疆拜城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围绕东汉刘平国刻石、西域出土文献与丝路文明展开深入研讨。
《刘平国刻石》位于新疆拜城县黑英山乡玉开都维村北约1.5千米博孜克日格沟口西侧山壁,为最邻近今中国西部边陲的一方(两段)东汉摩崖,内容简述当年龟兹左将军刘平国率汉族工匠孟伯山等六人,在山口部位开辟由南疆去往乌孙栈道捷径和修筑工事的功绩。
碑文中“坚固万岁人民喜,长寿亿年宜子孙”的铭文,是两千年以来西域人民向往统一与和平的美好愿望。1957年,“刘平国刻石”被列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在中华文明中的意义正在被逐渐认识。
吴昌硕、杨岘、张度 跋
汉龟兹左将军刘平国刻石摩崖
清晚期初拓本
鲁迅摹绘辑校的东汉《刘平国刻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多次强调“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此次研讨会对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挖掘刘平国刻石历史价值,“讲好中国故事,沟通世界”,均极具推进作用。研讨会由中共阿克苏地委宣传部、中共拜城县委员会、拜城县人民政府、阿克苏地区社科联、阿克苏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温州市援疆指挥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尔石窟研究所共同主办,中共拜城县委办公室、拜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中共拜城县委宣传部、拜城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共同承办,以及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古代中国与丝路文明研究中心、 新疆师范大学黄文弼中心共同协办。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服装学院、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复旦大学、上海博物馆、兰州大学、西北大学、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云冈研究院与新疆吐鲁番学研究院、克孜尔石窟研究所、阿克苏地区文博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刘平国刻石与西域文明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朱玉麒说:“刘平国刻石不仅是拜城县的文化遗迹,它还是整个丝绸之路上、人类交流道路上非常重要的一个遗迹。我们愿意与拜城县一起合作和深入交流,将刘平国刻石与西域文明放在欧亚大陆这样一个框架中进行持续的研究,包括它的文字、历史、诗歌、经济等。”
冯其庸学术馆、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中国人民大学古代中国与丝路文明研究中心、凤凰出版社以及上海博物馆陶喻之研究馆员和浙江湖州丝绸之路集团还向拜城县捐赠图书、书画等物品。
会后,与会人员将前往刘平国刻石遗址、台台尔石窟遗址、乌塘古城遗址等地展开实地调研。
责任编辑:李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