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开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理论工作者大有可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社会学研究的使命和担当是什么?在近日召开的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纪念会议上,与会学者们在总结研究所过往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为中国社会学事业未来的发展建言献策。
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上海市社会学会会长李友梅指出,社会学在我国是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的一门学科,今天在世界格局深刻变动,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与日俱增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社会转型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改革与稳定同步,活力与秩序相互依存。“在这次新冠疫情的危机应对中,我们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表现出强大的制度优势,分析和预测社会发展是社会学的责任,亟待学界重拾求知,进行理论回应和实证研究。我们需要理解中国人的心灵秩序和行为逻辑,反思和突破西方既有的理论框架,构建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体系。”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所原所长卢汉龙研究员回顾了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成立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提出中国社会学自恢复之始便具有面对社会实践、解决社会问题、坚持实证研究、坚持国际对话的学科特征和历史使命。他指出,当下社会学须同时坚持科学理性和人文关怀,秉持初心方能作出更重要的贡献,“要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关注人们的满意度、获得感、幸福感,我们学科不能用科学的理由,去讲许许多多没有人文意义的话。”他这样说。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所原所长杨雄研究员则结合他在社科院二十七年的工作经历,详细介绍了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组织建制和工作特点,特别介绍了青少所与社会学研究所合并后的发展,提出了学术研究与智库发展相结合、“风景”与“盆景”相结合,民主办所、开门办所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发展模式。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成立于1980年,不仅是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后最早成立的专业研究机构之一,也是最早设立社会学硕士点、最早主办社会学类刊物的单位之一。四十年来,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在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道路上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重建到发展、从开拓到成熟的历史阶段,在社会结构与分层、市民生活与质量、婚姻家庭、青少年教育等领域开展了许多有影响的课题研究,涌现出了一批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专家学者。自2000年以来,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每年出版《上海社会发展报告》蓝皮书,并不定期出版了转型社会研究文库、社会学新视野文丛、思海社会学文丛、当代中国青少年研究文丛、中国家庭研究、东方家庭丛书等系列著作,获得学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为庆祝和纪念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成立40周年,今年内社会学所开展了一系列学术活动,包括开展“思海讲堂”所庆特别系列讲座和出版《初心不惑:社会学所40年》《群学争鸣:社会学所代表作(1980-2020)》两本纪念文集等。9月26日,第二届“思海论坛”以线上方式召开并进行直播。中国社会学会四任会长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市委党校等单位的二十余位知名社会学家齐聚一堂,分享他们最新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徐威,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蔡伟民、上海市民政局二级巡视员胡永明、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副主席王剑璋、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副书记丁波出席会议。
作者:陈瑜
编辑:陈瑜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