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因水而生、依水而兴,黄浦江、苏州河承载着上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江一河”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是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举措,昔日的“工业锈带”变成了“生活秀带”,为上海市民增添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一江一河”岸线空间的贯通在功能提升、空间塑造、生态修复、风貌保护、旅游品牌打造等各方面落实城市精细化建设,已成为体现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的示范区。
长江口岸线为陆、河、海的交汇带,长江源源不断的水沙供应是塑造上海城市土地的主要物质源,河口海岸对这座城市有着特殊的意义,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由于近年来海平面上升、陆域地面沉降和风暴潮频繁等灾害的威胁,长江口岸线基本被一线海塘包围,以保障上海城市的安全,且河口岸线拥有较为丰富的滩涂湿地生态景观及河口地质遗迹,局部岸段位于市区内,人口密度较高,具有深厚的滨水空间开发价值。河口岸线资源在统筹规划下,为城市安全和航运中心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部分岸段工业、仓储、码头等交错分布、功能较为混乱,岸段功能需进一步统筹协调开发利用,且岸线中可供市民休闲、娱乐、文化及生态景观的功能略显不足,岸线资源的最佳最优利用体现不足。针对长江口滨水岸线地区存在的各类问题,借鉴“一江一河”规划、建设和管理经验,试点长江口局部岸段滨水空间的改造,优化河口岸线滨水空间的资源利用。
牢守 “稳定、可防、底线”的河口滨水安全:加强长江河口岸线多灾种监测预警机制,深化长江河口一线海塘沉降、提防设施空洞、河口海岸侵蚀、风暴潮等灾害的调查与监测,强化重要滨水岸段的环境风险管控,提升局部地区的辐射监管和应急管理能力,保障市民在河口海岸滨水岸段生活休闲活动的安全。
强化“整体、错位、复合”的河口滨水功能:加强河口滨水空间的整体能级提升,注重不同区段功能错位互补、优势培育,提升滨江功能的复合化和多元性。长江口聚焦上海“五个中心”建设要求,大力拓展贸易和航运产业;打造文化集聚区,建立长江河口文化品牌驿站,丰富文化设施层级;建设水岸游览项目,形成水陆联动、多元体验的游憩空间,让长江口局部岸段形成滨水活动中枢、文化艺术地标和市民休闲地带。
打造“开放、系统、活力”的河口滨水空间:开放部分滨水空间,融入周边城市公共空间网络,为市民提供类型丰富、舒适宜人的公共活动区域。构建局部岸段连续的空间场所,采取局部贯通、腹地绕行等差异化方式,实现局部岸段滨水公共空间贯通;其次,加强长江河口与市域腹地的联系,建设宜居宜游的河口滨水空间;最后在河口滨水空间岸段建立高品质服务设施体系,统筹设置便民服务、应急医疗等多类型服务设施。
挖掘“引领、共享、传承”的河口滨水文化:推动长江河口滨水文化的挖掘和梳理。普查拓展保护对象,在加强如崇明地质公园、滨江地质遗迹等保护的同时,注重历史肌理和环境的协同保护;其次,强化河口文化的活化利用,植入城市新功能;最后试点组织多段各具特色的文化探访线路,将河口地质文化与市民生活、公共空间网络系统深度融合。
保障“增量、联网、提质”的河口滨水生态:依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合理设定长江口岸线不同功能区段生态空间的比例,进一步加强滨水与腹地生态斑块的连通,增强生态网络韧性,提升区域整体生态效益,增加规划公共绿地,完善绿网结构,打造河口互联互通生态网络。推进全流域水体治理,积极运用绿色建筑等低碳技术,开展重点地区海绵城市建设,营造滨水绿色低碳的示范带。
作者单位:上海自然资源研究中心
上海市重点智库供稿
作者:王寒梅、郭兴杰、严学新
编辑:陈瑜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