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执行着简单任务的人工智能早已进驻工厂。以劳动密集型企业集中的东莞为例,前几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东莞已有6成工业企业陆续开展“机器换人”。无独有偶,郭台铭也曾在富士康股东大会表示富士康计划通过引入机器人来进一步优化组装产线。
工厂中大量使用机器人已成趋势,这一趋势会不会导致大批人群失业?
一些学者对于这种情况很是忧虑,原因是此次的情况很特殊。前几次技术革命虽然导致大批失业,但是失业者都能学习新的技能、找到新的工作,比如手工劳动者可以学着操控机器,但机器人取代人力这件事情上,局面是不一样的。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江晓原担忧:“当有人鼓吹机器人前景时,我们被告知随着人工智能越来越发达,它们什么都可以做。如果什么都可以取代,失业的人还能找到新的工作吗?到时是不是只有极少数人在机器人的支持下创造财富供养着全人类,而大部分人都游手好闲,那样的社会至少现在没有准备好。”ACM(美国计算机协会)通讯杂志的主编摩西·瓦尔迪(MosheVardi)教授也曾在一个关于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引发失业问题的演讲中表示,以往的几次技术革命在导致失业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量新型工作,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从本质上对创新工种贡献有限。
机器人替代简单脑力劳动的例子虽有出现,但目前还只是处于试验阶段,或许还是回到早已推行自动化多年的工厂里找答案更为合适。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智能维护中心主任李杰认为:“机器人的自动化一定是着眼需求。二三十年前,深圳盖个厂会吸引很多人前去,现在反而出现‘用工荒’,很多人情愿开小店过日子。”他认为,中国工厂现在引入机器人是人力成本太高、产品质量求稳的结果。“中国电商的发展造成很多生产曲线波动太大,比如为了配合‘双十一’工厂要短时间内大量交货,这对出货速度、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要求非常高,而智能化一来比较快,二来做出的产品质量较稳,可以满足工厂需求。随着将来中国的产品多元化后,标准化会越来越多,对自动化的需求会更大。”
特斯拉的机器人自动化生产车间
但这不意味着工厂就完全不需要人。李杰说,自动化和人之间事实上有一根平衡曲线,过多的自动化效果不佳。自动化达到一定程度后一定需要人来完成协调工作,因为需要人做质量改进、管理及流程匹配等工作,这类工作是无法固定在自动化流程当中的。“没有人的工厂已经失去工厂的意义了,其本身只是一台大机器。工厂是人的智慧结晶,只有人在里面,工厂才能成为‘学习工厂’,而机器人本身只是‘学习工作’,不会学习设计产品。因为设计产品跟市场、跟人的创意有关,产品是人的思维结果,而不是一个带有明确目的的任务。以iPhone为例,由于App这种互动模式的存在,它的社交价值远大于手机原来设定的沟通价值,它越来越具有整合性,直接影响了人们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就是人思维价值的体现,而机器人做不到这一点。人是思考动物,会去适应环境、生活情况、价值观、文化、心理的变化,而这些都是无法量化解决的。”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认为,20年前是中国劳动力供给量最高的时期,那时如果强制在工厂推行使用机器人的确会造成失业。但是放到今天反而不会,引进机器人对工厂而言更像是刚需。“当前工厂引入机器人有一个前提条件——找不到劳动力。近年来中国的劳动力缺口每年以三四百万人的速度增加,导致劳动力工资涨得厉害,这是工厂引入机器人的主要原因,机器人与劳动力之间并非简单的替代关系。”他认为,大趋势上人工智能进入工厂是不可阻挠的,因为劳动力短缺只会越来越严重。就目前而言,若有工厂全面使用机器人也只会是个别现象,企业家总体会比较谨慎。
“杰里米·里夫金在1995年出版的《工作的终结》中曾提到用软件更多替代传统的生产方式,现在3D打印机都出来了,比20多年前想象的还要超前。在最新作品《零边际成本社会》中,他展望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新经济范式——分享经济,在这种经济范式中,物联网将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消费者变成互联网产消者,企业和产消者与物联网相连接,人们更多地回归家庭,失业概念将不再存在,这充满了想象力。”张军认为,人类经过很多次技术革命,每次技术革命都对传统带来挑战,会引发一系列制度变革,而人类社会总有能力应对这些挑战。
3D打印
但仍有学者担心,技术奇点到来的日子很难预测,可能很遥远,也可能就在不久的将来,那时机器人的成本就会变得很低,势必会大量挤压劳动力市场。江晓原说:“临界点到了,就会出现急剧变化。这种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有,比如极短的时间里,数码摄影就取代了胶卷。那时大批现代经典形式的劳动力的命运会不会就是柯达胶卷的命运?这一天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来到,如果那时人类的经济模式还没脱胎换骨怎么办?”
(节选自《人工智能是人类的“终结者”吗?》 刊2015年4月17日《文汇报·文汇学人》)
作者:刘力源
编辑:刘力源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