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当前中美关系正处于一个关键的时期,一些新的迹象表明两国之间的冲突存在进一步升级和失控的危险,相互之间的战略猜疑也在加大,因此,如何解决两国之间的分歧和冲突,把控战争的风险,成为了人们既关心且担心的话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的新著《注定一战: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近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翻译出版了。这部著作试图通过对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解读和近500年来发生在大国之间冲突的分析,来提醒中美两国从历史中汲取教训,避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
2500年前,古希腊人修昔底德写下了其不朽的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讲述了雅典与斯巴达是如何从最初和平地管控双方的战略性竞争,到最后走到毁灭性战争的曲折的历史过程。修昔底德认为,这场战争无法避免的真正原因在于“雅典势力的增长以及因此而引起的斯巴达的恐惧”。2015年9月,艾利森在其发表于《大西洋月刊》的一篇文章中将导致这一战争的根本性原因命名为“修昔底德陷阱”,即当一个崛起大国威胁到守成大国的主导地位时,会引起严重的结构性压力,进而引发大规模的战争。
艾利森在他的这本新书中用很大的篇幅介绍了过去五百年,发生在守成大国和崛起大国间的“修昔底德陷阱”及权力更迭,他列举的16个案例中有12个以战争告终,仅有4次幸免,并简要介绍了其中5场战争发生的路径。这是为了从历史的角度来解读中美关系近期发展所作的铺垫。
对于艾利森的“修昔底德陷阱”说有许多批评和不同意见。对此,艾利森在书中附录2中列举了7个“稻草人”,并加以回应。其实,最典型的批评是,在核时代,中美之间的战争会摧毁这两个国家,使人民遭受灭顶之灾,因此两国领导人都不可能愚蠢到通过战争来解决冲突。不过阅读下《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就知道雅典和斯巴达的领导人,如伯里克利和阿基达马斯二世都是智者,都知道并警告战争意味着灾难;但对利益的渴望、对抗的加剧、国内政治矛盾的抬头、荣誉感的发酵、情绪化的狂热,尤其是守成国的恐惧和崛起国的自信,使得双方到后来都认为暴力是伤害最小的选择,于是战争就降临了。任何智者到时都很难抗拒这种逻辑和选择。从艾利森列举的最近五百年那12个用战争解决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关系的案例,可以看到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修昔底德发现的国家竞争关系脉络均表现得很明显,无一例外。“崛起国综合征”与“守成国综合征”的发作导致战争。
本书的核心是讨论中美关系是否已经陷入或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这也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对此艾利森的回答是很谨慎的。他从历史与现实、政治与军事、经济与文化、价值观与传统等多重角度分析了中美关系在经济摩擦、地缘战略、政治分歧等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当然他还是认为这些问题不太可能导致战争,不过他告诫,通往战争的道路比我们所认为的更加多样。
艾利森认为中美之间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他说,如果两国领导人都能研究历史中成败的经验和教训,那么他们将找到丰富的线索,并能够从中形成一个在不发生战争的状态下满足各国基本利益的战略。幸免于战争的4个案例是因为守成大国和崛起大国都在行动和态度上作出了巨大且痛苦的调整。书中用一章的篇幅介绍了4个案例中的有关国家成功跳出陷阱、通往和平的12个方法。此外,还提供了美国可能的千种战略选择,即:容纳、削弱、通过谈判获得“长和平”、重新定义关系。
全世界都注意到,作为崛起大国的中国极力想避免中美关系陷入“修昔底德陷阱”。2012年,中国向美国提议,共同发展一种“新型大国关系”,中国和美国将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并寻求在新的领域(如网络安全、全球治理)开展合作,以解决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美时又向奥巴马总统提出中美必须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不过,后来美国有些势力甚至以零和心态来看待中美关系。如何使目前局面得以控制而不至于进一步恶化,对中国而言,还是要处理好我们的民族复兴与美国要“再次伟大”的关系,在明确和维护自身核心利益的同时,尽快找到与美国达成协议、解决争端的平衡点,全力避免走向战争,同时努力寻找中美之间新的合作空间。这里需要大智慧,有所弃才能有所得,大智才能大勇。
作者:陈昕
编辑:周俊超
责任编辑:李纯一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