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圈,流传着一句口诀。“学校办得好,必须看三要,第一要好生源,第二要好老师,第三要反复练。”
日前,在2023年“外滩教育论坛”黄浦专场活动上,一位教育界人士直言:倘若每个学校仅仅着眼于这些内容,其结果就是填鸭式灌输式教育夺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动力不足,学习负担沉重;老师们疲于批改作业,导致好老师们也不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教学,激发学生的深度学习。
在专家们看来,课程观的落后正在牵制创新教育的发展。那么,中小学校该如何在学校开展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当日,多位来自全国各地名校的校长围绕该话题进行讨论。
“教育的本质是教人思考,这句话放ChatGPT时代来看尤其让人深思。”在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看来,所谓创新教育,首先就是要关注思考,教学生思考。“不要记忆,要思考,这可能是有关创新教育最优先的事项。”
除了思考,动手能力同样重要。他提出,我们不仅需要“脖子上的教育”,还需要“手的教育”,让更多卓越的、会应用的创造性人才涌现。他说:“古典主义教育常常只强调的是‘脖子以上的教育’,但是如果你的教育忘记了对象还有身体的存在,这种教育是注定要失败的。”
唐江澎认为,物理化学这些细分的门类只是人类为了建构知识体系,但学习这些学科的实际情形是综合的,关键在于“应用”。就拿今年上海中考数学中加油卡的题目为例,唐江澎认为,这样的“应用”之所以难倒了一些孩子,是因为很多时候教学缺少了对生活场景的这种联系。唐江澎说:“我们应该让知识活在使用当中,这应该是我们教育追求的一个原则。”
唐江澎关注到,当下的高中课程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人文类课程,它教会人们语言,承继历史和接受艺术的涵养。在这样的课程在高中的必修课程中大约占39%。
第二类是科学类课程,它教会人们计算、演算、实验、操作。在高中的88个学分中,它大约占到25%。
第三类是技术与工程类课程,是用知识来制造物质产品的课程,也就是工科。这类课程在高中的课程体系中仅占7%。
唐江澎分析,全校学生中大约有43%的人在高考志愿中选择了工科专业。但这些学生往往在入学接触工科实训时突然感慨:“我是不是选错了大学,怎么上成职业技校了?”唐江澎谈到,不少高校工科专业教师认为,大一新生在进入工科院校的时候,不少是零基础,连基本的工程认知都没有。因此,他呼吁:以工程教育为依托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否可以作为高中教育改革的一个优先选项?
重庆谢家湾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刘希娅分享, 从2015年开始,集团每年和芬兰有250个学时的深度课堂互动。而后,他们发现:“我们研究孩子的时间比例大大地少于研究教学内容的时间。”为此,学校开始尝试动态走班,针对孩子们的不同的情况,根据其每一个学段的学习体验,让学生自主选择。
“在交互的过程中,你会看到学习方式变革不仅仅是某一个方法的改变,而是牵动学习要素的诸多要素系统性的变革,回应的是孩子们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主观能动性受哪些要素影响而改变。”刘希娅说,变灌输为激发,变被动为主动性自主性自律性,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最典型的特点。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杨振峰认为,“如果没有教育创新,就不可能培养具有创新力的人,也不可能让孩子们真正爱上学校。”他认为,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基础在课堂,关键在学校,核心在校长。学校需要进行教学改革,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要在点上探索拔尖创业人才培养的路径,同时还要转变育人方式,真正积累起拔尖创新人才,让人才不断脱颖而出。
在上海,有关创新教育的改革也在进行中。比如,在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学生从高一开始到高三参与“曹小二讲题”,让孩子们自发进行创客活动。在上海市格致中学,学校将学校课程与学生生涯发展有效衔接,再加上10个校本特色课程群,共12个课程大类近百门校本课程,在构建学生毕业生形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和学生生涯指导。
再以黄浦区为例,黄浦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袁园介绍,近年来,黄浦区探索并建立了1+1+2+3+4+N的创新教育实施模式。第一个1是指一项龙头课题。第二个1是指区域层面统筹协调,全面推进创新教育的组织。2是指建立创新英才科学学院和哈佛学院两个线上线下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3是指分层培育创新教育标杆学校、创新教育联盟学校、创新教育项目学校三类不同的学校,4是指聚焦会创课堂、融创课程、趣创评价、乐创空间等创新教育4个方面,N是指发布并实施创新教育、英才培养、登峰计划等多个创新教育的专项计划。
作者:吴金娇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主办方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