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每周不少于 1 课时,用于技能指导和练习实践;
有条件的学校可创建种植、陶艺、扎染和人工智能、OA、互联网+等劳动创新和创造实验室;
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基地场馆资源,发布“杨浦劳动教育场馆图谱”,打造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品牌……
今天,在2023年杨浦区建设全国劳动教育实验区推进会上记者获悉,杨浦区将构建劳动创新、劳动创智、劳动创造“三创”区域劳动教育特色品牌。
创建人工智能、互联网+劳动创新和创造实验室
学校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杨浦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每周不少于 1 课时,用于技能指导和练习实践等,同时,建立健全学工学农劳动实践、职业体验、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等制度。
其他课程结合学科特点,也要融入劳动教育内容。比如,在人文学科教学中加大对学生劳动态度和劳动观念的培养,在理科类学科教学中加大实践操练和劳动技能的培养,将劳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
按照杨浦区规划,鼓励学校开发设计有原创特色课程,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劳育类特色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每年,全区将推出 50 门劳动教育校本特色课、精品课、示范课,不断丰富优质课程共享资源库。全区将每年五月第二周设为“学生劳动教育宣传周”,组织开展劳动技能竞赛、能手评比、发明比赛、微作品创作、成果展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能设计、会动手、爱劳动。
此外,有条件的学校可创建种植、陶艺、扎染和人工智能、OA、互联网+等劳动创新和创造实验室。开展劳动文创打造推广,充分挖掘校史文化、校园建筑等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开发一批特色劳动文创产品,培育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校园劳动文化。
“劳动教育”+科技创新,
让体力劳动转化为具有思维含量的创造性劳动
提及劳动教育,很多人的印象还停留在体力劳动;而在杨浦区,让劳动教育与科技创新相结合,转化为具有思维含量的创造性劳动,是下一步劳动教育的重点之一。
具体实施起来,杨浦区将聚焦劳动创新、劳动创智、劳动创造“三创”主题,研发一批具有区域和校本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
杨浦区教育局负责人介绍,下一步,中小学劳动教育要将劳动教育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形成杨浦劳动教育与科技创新创业共融共促,培育劳动创新意识;要结合“创智课堂”项目,把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提升劳动创智能力;要在劳动实践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展开调查、主动研究,将简单体力劳动转化为具有思维含量的创造性劳动,弘扬劳动创造精神,努力形成以劳动创新为基础、劳动创智为引领、劳动创 造为核心的“三创”区域劳动教育特色品牌。
与此同时,还要强化校区、园区、 社区“三区联动”理念,整合挖掘区域高校、科研院所、企业 等基地场馆资源,发布“杨浦劳动教育场馆图谱”,打造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品牌。要注重陈望道旧居、国歌展示馆、院士风 采馆、沪东工人文化宫和杨浦滨江、创智天地、大学科技园区等劳动基地资源开发利用,拓展区内外劳动教育优质基地资源,分类建设好红色劳动、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文化创意等系列劳动实践基地,构筑杨浦劳动教育社会大课堂。
劳动教育全过程记录,
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记者从杨浦区教育局获悉,未来,学校和有关单位要客观记录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情况,实行“杨浦区学生劳动教育护 照制度”,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激励机制。要在平时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及时进行评价,全面客观记录学生参与校内外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实施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实现劳动教育情况可记录、可追溯,考核结果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鼓励支持学校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 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劳动教育过程检测与记实评价,推动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
作者:张鹏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唐闻佳
图片来源:杨浦区教育局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