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来学校是陪女儿参加开学典礼,一走进校门就是这条郁郁葱葱的香樟大道,大学校园美好的一瞬让我印象深刻,今天又坐在最美的校园大道上见证女儿毕业的荣耀时刻,非常感慨,两场仪式我都没有缺席,四年前是期待,现在是骄傲和自豪,我看到了女儿的蜕变,也看到了学校的用心和负责,此刻感觉特别圆满!”上海理工大学2023届毕业生梁舒寒的父亲感慨。
6月10日、11日,上海理工大学首次将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设置在学校毛主席像广场和湛恩大道上,8000余位毕业生及家长代表出席典礼。除了仪式感满满的现场布置,学校还在微信视频号、抖音、B站三个平台进行实时直播,28万人次通过直播观看毕业典礼,图片直播点击率超过450万人次。
“今日的加冕是你们重要的人生仪式,而校长的毕业致辞,我更愿意定义为‘最后一课’。希望多年以后,当你们再次回顾起这临行前的‘唠叨’,依然能够有所思、有所悟。”在毕业典礼上,校长丁晓东的寄语作为“最后一课”,给毕业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本科毕业生,丁晓东谆谆嘱托,他说:“当你们走出校园身处浮华喧嚣的世界,我希望你们始终坚守非功利的初心和‘不成功便成仁’的胆气,把创新铭于心、践于行,在荆棘处蹚出新路,在无人区开疆拓土,一往无前地创人生、创时代、创未来,在新的赶考之路上,闯出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创造无愧于国家和人民的新辉煌。”
对于研究生毕业生们,丁晓东则以“系统观念”为主题,分享如何运用系统科学和系统哲学的原理和思维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与人生,勉励毕业生以“系统观”拨开思想的迷雾,以“系统”之钥解锁未来征程。“每一个小小的你虽只是组成整体的局部,但都可以把自己视为整体,在整体的框架下自由探索,大胆创新,涵养整体的能量,希望秉持这样联系的、发展的、辩证的‘局整观’去奋斗和拼搏,或许你就是那个决定整体成败优劣的关键因子,整个系统没有你还真不行。”
此次毕业典礼还有不少从未来过上理工的外地家长远道而来。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毕业生张宇晨的6位家人都来参加了的毕业典礼,不愿出远门的奶奶也因孙子毕业来到了上理的校园,姐姐更是从广州赶来见证弟弟人生重要时刻,张宇晨妈妈脸上洋溢着笑容,“学校领导能够给每一个学生拨穗,同时也让家长们参与到典礼现场,真的仪式感满满。”
在毕业典礼现场,毕业生张亦卓手捧一束灿烂的向日葵——他收到了妈妈的特别礼物。“这束向日葵是我亲手扎的,希望孩子未来依旧积极向上,毕业典礼视频里说‘知足且上进’,我还想送孩子一句话‘希望他温柔且坚定’。”时光飞逝,张亦卓妈妈至今还记得2019年送孩子入学的场景,她不由感慨时间过得太快,感谢学校对于孩子的悉心培养。
“毕业生就是上理的风筝,要时刻铭记母校的培养,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上理人。”“上理人的积极乐观开朗自信聪明睿智就像今天的暖阳一样明媚耀眼,光照四野。”“老师们对孩子们如此宠爱,如此重视。”“校领导与孩子们的互动看着令人感动。”线上观看直播的家长、学生、校友们也纷纷在评论区留言,一句句暖心的评论承载着对学校和毕业生们的真挚祝福。
在毕业典礼现场,上理工党委书记王凌宇代表学校,接收了2023届毕业生们为母校精心准备的特殊礼物——3D打印《思晏堂》和非物质遗产剪纸作品《沪江曦韵图》,毕业生们以此向母校表达了拳拳赤子之心。同时,许多学院也为毕业生精心准备了礼物。定格数载回忆的“学士服小熊钥匙扣”,保留最珍贵时光的“校园景观明信片”,记录下人生每个重大决定的“定制笔记本”以及从上理到未来的“前程似锦登机牌”。
毕业的动人时刻不仅仅是毕业典礼的一瞬。记者了解到,整个毕业季,上理工为毕业生准备了多样化的暖心服务。比如,学校学生处与研工部联合推出“青春留影,逐梦未来”活动,邀请校内摄影师帮助毕业季学生在校园各处留住他们精彩的瞬间。只要毕业生在校园碰到摄影师,就可以随时随地与老师和同学们合影留念,最终的照片以图片直播形式存入云端,毕业生本人可以实时下载精致的照片,全校师生也能够通过直播相册共享毕业的喜悦。此外,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锦绣生涯工作室为毕业生提供咨询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解决面对未来规划时遇到的疑问和困境。
以“系统”之钥解锁未来征程
——在2023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上海理工大学校长 丁晓东
尊敬的各位老师、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夏日蝉鸣,栀子花开,又是一年毕业季,校园里洋溢着收获的圆满和喜悦,也弥漫着浓郁的离愁别绪,还充斥着踌躇满志、蓄势待发的壮志豪情。今年,我们把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毕业典礼都放在学校庄重的毛泽东主席像广场和美丽的湛恩大道上,在座的既有2023届研究生,又有往届未能参加毕业典礼的研究生,在这特别值得铭记的日子,我代表上海理工大学向圆满完成学业的全体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向为大家成长成才辛勤付出的各位老师和家长,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今日的加冕是你们重要的人生仪式,而校长的毕业致辞,我更愿意定义为“最后一课”。今天的我们面临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我们回忆过去、思考今天、展望未来,这是历史的长度,你们的人生将从学校走向社会,这是人生的跨度,无论是长度还是跨度都体现了系统的思想,我们要以系统观念思考人生、未来与征途。今天这堂课我从三个方面分享如何运用系统科学和系统哲学的原理和思维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与人生,希望多年以后,当你们再次回顾起这临行前的“唠叨”,依然能够有所思、有所悟。
一、在充满“还原”的世界紧握“系统”这把智慧之钥
当你的电脑无法开机运行的时候,你是不是会将主板、CPU、硬盘、电源、光驱、显卡、声卡、网卡等部件拆解开来分别测试,以此来寻找故障到底出在哪个部件上?把复杂对象不断分解为简单对象,将整体不断分解为局部,这种方法便是“还原”。在过去的20世纪,人类以“还原论”思想为基础,把物质抽丝剥茧式地还原到不能再继续拆分的地步,物理学研究达到夸克层,生物学研究达到基因层,但却又遭遇这样的尴尬:我们能用冷冻电镜观测到每个部分的细节,但却无法窥探宇宙的全貌,我们完成了人类的基因测序,但却攻克不了生老病死的问题。科技创新的困境告示着人类“还原论”已经趋于极致,在面对世界的复杂性时,它显得力不从心、束手无策,人类急需从拆分走向整体,而超越还原论、将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的系统论思想便应运而生,成为人类文明的新觉醒。
诚然,还原论是分析解决问题普遍而重要的方法,比如课题研究或者管理工作往往会围绕整体目标设计很多任务,再将每项任务分解到部门、个人,但最后或许你会发现,机械地将每个局部的成果相加,并不能达到整体目标,比如很有可能出现整体意志与局部利益冲突,任务无人认领和执行的情况,还可能出现突发状况却无人紧急应对导致全盘皆输的后果。因此,同学们要善于将还原论与整体论有机统一起来,不能只顾“自扫门前雪”,还要跳出自身、立足全局、放眼长远,关照到系统与系统、系统内部每个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三个和尚没水喝”等窘境,促进达成“1+1>2”的整体效应。因此,“系统”是这充满“还原”世界里的一把智慧之钥。
二、关注复杂系统的“涌现”现象
在复杂系统中,“涌现”是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所谓涌现,就是当局部的数量和相互作用达到一定值,会突然在系统层面产生一些新的属性或者规律,使得系统表现出局部或者子系统所表现不出来的属性、特征、行为和功能,比如蜂群的作用单只蜜蜂发挥不了,雁阵的功能单只大雁实现不了。涌现并不存在于各个局部之中,因此整体具有无法还原的特性,这也是还原论遭遇瓶颈、简单无法完全解释复杂的原因。
我举当前大热的ChatGPT的例子:过去的人工智能,是人类想让机器学会什么技能就教什么技能,因此很多人认为“教过的机器才有可能会,没教过的就不会”,这便是一种还原思想,即分解众多知识和技能,再将其加在一起组成机器智能。而ChatGPT的出现颠覆了这一认知,它以海量数据为基础,以大模型为支撑,促成了“涌现”现象,实现了以前没有教过的技能,机器也可以会,机器拥有了像人类一样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智能”。虽然目前人们尚不知到底是在什么临界点发生了怎样的“涌现”,但可以肯定的是,涌现引发了事物从量变到质变,使得ChatGPT开创了通用人工智能的新时代。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ChatGPT出现的这种“涌现”就是创新。因此,你们要对复杂系统的“涌现”给予高度关注和研究,认真分析涌现出来的各种新事物、新现象、新机理,或者主动促成涌现,这样的习惯或许能让你们不断迸发出新思想、新创造,成为标新立异、高人一筹的先锋。
但是,涌现并不一定都是正向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涌现也有可能成为阻碍发展的绊脚石或拦路虎,比如在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上,我们遭遇了新冠疫情、技术封锁、断链脱钩等负向涌现,这时,我们要站在世界潮流、时代坐标、国家命运的高度,冷静对待偶然的负向涌现,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不可逆转的必然,保持定力、化危为机、险中求进,开辟通往必胜未来的道路。
三、认识和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是系统科学与系统哲学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基于系统观的局整关系带给我们两方面启示:
其一,局部是整体的组成部分,每个人作为整体的局部要树立融入整体的意识。党的二十大指出,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每个人都要将个人的前途命运有机融入国家战略总布局之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等都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新理念、新要求、新任务。今天走出校园的你们,正是担当大任的国之栋梁,更应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将个人事业发展、价值实现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洪流,付诸融入、奉献、引领、创新的行动,与波澜壮阔的国家大战略大发展形成“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
其二,个人要发挥作为局部的巨大能动性,推动整体实现最优。或许你们会觉得个人不过是沧海一粟,在系统之中“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作为局部往往抱着向整体“等靠要”的思想,消极对待工作与生活。我是学数学的,我想以一个数学理论打破这样的误解。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认为整数的数目和偶数的数目,哪个大呢?很多同学都认为整数数目大,理由就是整数与偶数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整数不但包含了偶数,而且还要加上所有奇数,对吗?但我要告诉你们,按照比较无穷大数的规则去比较,将整数与偶数配对,即整数的1与偶数的2配对,整数的2与偶数的4配对,整数的3与偶数的6配对,以此类推下去,你会发现它们永远都能一一对应,一个不多,一个不少。因此,我们必须承认,偶数的数目和整数的数目一样大,进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无穷大的世界里,部分可能等于整体!在这样的视域下,每一个小小的你虽只是组成整体的局部,但都可以把自己视为整体,在整体的框架下自由探索,大胆创新,涵养整体的能量,我希望你们秉持这样联系的、发展的、辩证的“局整观”去奋斗和拼搏,或许你就是那个决定整体成败优劣的关键因子,整个系统没有你还真不行。
钱学森先生是系统科学中国学派的创始人,而上海理工大学是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先行者,自1978年萌芽开始,我校系统学科便一直得到钱老的大力支持和指导,1979年钱老还出席了我校系统工程研究所成立大会。至今系统科学思想在理论与实践中历久弥新、熠熠生辉,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的时候,多次提到“系统”“系统观念”,“坚持系统观念”已经写入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和我国的“十四五”规划,上升到治国理政的新高度。同学们,今后,无论你们在哪里、做什么,我希望你们传承母校的学术与思想基因,不负母校、社会和国家的期待与厚望,用你们的理论研究、社会实践、人生阅历,体悟系统观蕴含的深邃智慧与实践伟力,不断丰富和发展系统思想,以“系统观”拨开思想的迷雾,以“系统”之钥解锁未来征程!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母校是你们身上永恒的“胎记”,而你们的荣耀就是母校的荣耀,希望同学们常回家看看!
今天这堂课就上到这里,祝愿同学们前程似锦,大展宏图!谢谢大家!
作者:吴金娇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上海理工大学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