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二十大,争做好队员”上海少年儿童庆“六一”科创主题活动在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举行,本次活动由团市委、市教委、市少工委共同主办。市委常委、副市长郭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靖,市政协副主席陈群出席本次活动。
活动现场,大家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参加活动的少先队员们纷纷表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不负党和人民期待,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努力争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儿童。少先队辅导员们表示,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人民教育家为榜样,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20年探路,扎牢上海科创根基
用铝型材搭建框架,将置物平台与转轴相连接,并在平台背面安装倾角传感器,一旦感应到移动的物件,便能够通过信号发射,使得电动推杆伸缩进行调平——这一自动化机器人正是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五年级队员王子诚的作品,他创新设计了在斜坡上能保持平衡的手推车。
创新源于生活点点滴滴,当他发现了诸多斜坡手推车行进难题后,思路便逐渐在脑海中成形。在翻阅了诸多资料与实际搭建操作平台后,终于完成了这项特别的发明。
“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希望我的创意能够被更多研究者采纳,以填补市面上产品空白。能让人们生活变得更好更便捷,就对了。”王子诚坦言。而他只是上海诸多“小院士”的一个缩影,通过近20年的青少年科创能力培育,上海正不断夯实科创根基,为科创中心建设提前育苗。
“我说‘跳舞’,手机里的皮影就随着音乐摇摆起来了。这是我设计的皮影戏APP,为传统文化插上数字化的翅膀。”站在展板前,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队员倪子欣正向前来参观的长辈们讲解着自己的“奇思妙想”,思绪回到了那次的七宝皮影馆之行,台上老艺人热热闹闹,台下观众冷冷清清。这便是“一种基于语音识别的皮影表演装置”创新的诞生故事,也折射出当前上海少年儿童们的创新“青”动能。
现场,以上海少年科学院“20年20事”为主线,进行“红领巾 爱科创”系列评选活动等展示。“怎么可以让妈妈上车时淋不到雨呢?”蒋乐涵小院士为了妈妈的精美妆容不被雨淋得狼狈不堪,发明了雨天户外上下车防淋雨装置;“收集的落叶可以用于环保吗?”从小热衷于环保的杜若菲小院士,将漂白悬铃木落叶粉末制作成透明隔热环保薄膜,这些科创少年从生活中发现问题,通过科创探究实践所制作出的一个个独特创意作品,在活动现场引起大家的围观称赞。
一张张展板是“青”创力的生动体现:2006年的“大小院士面对面”,两院院士沈学础、闻玉梅与“小院士”们亲切交流,分享成长历程,共话科创素养;2010年“小院士”们首次踏上极地科考船“雪龙号”;2015年的“科学创意路 环保我先行”创意环保现场制作赛活动,以小手牵大手、全家总动员,共同倡导绿色环保行动;2016年“雏鹰杯”上海市红领巾“科创达人”挑战赛和小院士评选合并举行,成为面向上海青少年的重要科创教育实践活动;2018年号召“人工智能要从娃娃抓起”,首届上海市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大赛正式启动。五年来,已有4万余名青少年参与大赛活动,上海少先队为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发掘和培育了一批批具备科学素养的科技创新幼苗。
携手创新,中国未来更有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20年来“小院士”培养结出硕果:2002年10月11日,上海少年科学院在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成立,至今有616名“小院士”获评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其中有12人获得中国少年科学院“十佳小院士”称号。从2003年首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和首届上海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评选活动开始,共产生234名“小院士”,其中9名“小院士”荣获市长奖,8名获得市长奖提名。
今后,上海将继续给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科技的翅膀,让未来祖国的科技天地群英荟萃,让未来科学的浩瀚星空群星闪耀。通过更多丰富多彩的青少年科创活动,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与行动力,为科创中心建设打好地基。
同时,上海还将以少先队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建设为有力抓手,以“红领巾奖章”争章活动、“雏鹰杯”上海少先队课外活动大赛等为有效载体,完善少科院科技社团少先队组织架构和校外少先队科创实践活动的激励机制,助力推进少先队工作社会化。同时,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科普基地等资源,进一步夯实少科院面向少先队员在校外科创教育方面的基础,组织开展的人工智能与编程实践活动衔接全国竞赛“白名单”赛项,“以赛促培、以学促用”打通向全国展示的输出渠道,打造科创教育生态闭环。
活动现场展示了“20年20事”上海少年科学院主题展和“红领巾 爱科创”科创走廊,现场还颁发了2022-2023学年上海市红领巾奖章“十佳四星章”和第一届上海市少先队辅导员“幸福人生”风采大赛一等奖。
作者:张鹏
编辑:张鹏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来源:本报记者 袁静 摄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