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是幼儿阶段交往活动中一种常见的现象。
孩子入小学了,冲突依然会有,我们一定要告诉孩子,冲突要降到最低、最少。
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冲突与孩子的成长相伴随,处理冲突是孩子的交往能力之一。
孩子在交往中出现的冲突将导致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并促进社会交往所需技能的获得。
解决冲突时获得的经验对孩子心理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提供支持和条件,让孩子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应对冲突的策略和方式。
比方说,孩子之间的争吵和纠纷,是他们人际交往中产生矛盾的表现。
正是在这种争吵和打闹中,他们学会了观察和分析,有了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并在观察、学习中掌握与同伴相处的技巧。
所以,成人常常发现,有些孩子一分钟前是“敌人”,一分钟后又成了游戏伙伴,因为孩子一般不会像成人那样因为利益冲突而长久地记恨对方。
在玩耍中,孩子的最大利益就是玩得开心、尽兴和获得成功。
所以,我们应该从孩子的视角来指导孩子正确地处理冲突。
遵循成长原则,相信孩子解决问题和学习的能力
当孩子与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候,家长不要急于干涉,给孩子自由思考和自己解决的机会。
当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无论孩子是打人还是被打,家长都不必过于紧张,因为孩子之间的打打闹闹、推推搡搡一般不会引起伤害,也不需要大人的干涉。
在经历了数不清的纠纷、争执的教训以后,孩子会逐步适应纷争。
我的个人主张是,只要不见红、没有伤害,家长都没有必要插手,否则反而会剥夺孩子获取宝贵社交经验的机会。
我们会看到一些社会能力不好的孩子,往往就是因为妈妈对孩子关注太多,稍微有一点问题就大惊小怪,结果剥夺了孩子的学习机会。
这样会导致孩子对妈妈过于依赖,永远也长不大。这样的孩子到了初中之后,可能会生活得很痛苦。
不要武断定论是非对错,耐心地听孩子解释
孩子们在交往中会出现冲突,但也会尝试着协调、解决矛盾。
他们就是通过这种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学会了这些:
如何坚持独立的见解;
如何竞争、如何协调;
适度地表现自己,培养忍耐能力;
不断增长与其他孩子交往的经验。
所以,很多时候,家长不要武断地去判断是非,要问一下原因,耐心地听孩子解释,这样我们才能够给予更多的指导。
处理冲突时,不要一味庇护自己的孩子
处理冲突的时候,家长要注意,请不要一味地去庇护自己的孩子。
如果孩子之间的矛盾升级到暴力,如打、咬等,明显有人会受到伤害,家长就应该立刻介入并制止。
不要马上去呵斥攻击者,而是首先要救出并且安慰受伤的孩子。
家长要做的事情是帮助孩子战胜冲突带来的挫折,而不是替他讨回所谓的公道。
惩戒攻击者的方法是立即终止游戏,取消游戏资格。
这就是需要双方家长一起来做的事情。
孩子发生冲突与道德品行无关
如果孩子经常与别人发生冲突,请不要论定是孩子道德品行不好。
家长完全可以用豁达的心态看待孩子之间的冲突。
可以在实践中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理智地引导孩子学会掌握一些交往技巧,比如宽容别人、谦让同伴、坚持自我、勇敢承担责任等。
不过分保护,鼓励孩子多与同伴接触
不要因为孩子经常受“欺负”就把孩子保护起来,要鼓励他多与同伴接触。
当孩子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时要支持孩子,不要责怪孩子懦弱。
家长既不要以“好孩子不哭”来制止孩子委屈流泪,让他压抑自己,也不要用“坚决站在孩子一边”来强化其痛苦与仇恨;而是寻找背后的原因,及时找到下一次沟通的更好方法,并鼓励孩子不断尝试新方法。
特别提醒一下,孩子之间的交往过程中,有时候哭是一种武器,也是一种交往的工具,或者是解决矛盾的方式。
因为孩子哭了,对方可能会产生内疚,为了弥补,就会主动来跟他玩;而对方主动示好的时候,他也学会了宽容。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樊丽萍
综合:中国教育报、钱志亮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