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教育数字变革的大背景下,全民终身学习面临着何种挑战,又该如何重塑?
4月20日至4月21日,来自不同国家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和官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个一类机构负责人和中外专家学者齐聚上海,参加“数字变革重塑全民终身学习”国际研讨会。与会嘉宾共同探讨全球教育革命特别是数字化变革背景下,如何构建方式更加多样、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更加包容公平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分享有益经验和生动实践,探讨未来合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当前,数字技术正在迅速改变知识的创造、获取、传播、验证和使用方式,让身处不同环境的人都能够平等地获得教育资源的机会和渠道,加速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去年,联合国全球教育变革峰会曾发出推进教育变革的愿景倡议,特别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作用,呼吁将终身学习概念纳入教育体系。
研讨会开幕式上,中国教育部的相关负责人呼吁各国应携手推动教育数字化变革,共同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据介绍,全民终身学习是可持续发展重要驱动力,中国正积极构建并持续优化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向全社会提供优质数字学习资源,推动学习型单位、企业、社区和学习型城市建设,成立国家老年大学助力老年人学习,并积极参与终身学习国际交流合作。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展涛看来,要确保各国民众都能够平等地获得技术应用的好处。“技术不能代替老师和教育者,尤其是不能替代他们指导支持和激励学习者。一方面要欢迎数字学习的好处,一方面也要确保学习者也能够获得真实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展涛说。
这场为期一天半的国际研讨会干货满满。在主题为“在数字变革时代重新构想和设计全民终身学习”的论坛上,参会嘉宾围绕数字变革给当代人带来的生存技能、提高生活品质和自我发展等三大挑战,分享了他们对于全民终身学习的构想以及各国促进数字化教育的政策和计划等。
在“数字化推进开放教育资源与开放教育”和“利用数字技术确保终身学习的质量与公平”论坛上,参会嘉宾就如何推动终身学习教育资源共享交流和实现全球不同国家与地区终身学习教育公平发表了各自观点。
在“加强全球合作以实现全民终身学习的共同承诺”论坛上,参会嘉宾就促进教育合作、公平和机会,建立更大的开放学习社区联盟,加强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更多项目和培训,提高教师及公众的发展能力,推动信息技术发展等方面达成了共识。
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师利用先进技术开展教学的实践能力,研讨会期间,上海开放大学还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推出了联合研制的《数据和AI驱动的智慧教学设计指南》。该教学设计指南的目的在于为教师提供运用数据和人工智能能力促进教学设计的参考。通过教师有意识地运用数据和智能教育工具,在课前、课中、课后辅助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同步采集、分析教师和学生的过程性学习数据与学习结果,评估教学设计实施效果,及时给予教师反馈,引发反思,促进课前、课中、课后形成可持续发展闭环。
该指南详细阐述了课前准备、课中沉浸、课后提升等不同的教学设计原则,以及依据该原则设计的典型智慧教学设计案例。此外,该指南提供教师自我审视评价表,帮助教师根据教学流程中的不同环节、不同指标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评价。
终身学习数字化转型与挑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所长 大卫·阿乔雷纳
技术的进步为每个人提供了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的机会和可能,这是数字化转型时代背景下,构建具有包容性的终身学习文化的重要目标。而新冠疫情毫无疑问推动了人们向在线学习转变,并将技术融入终身学习,适应数字化转型。互联网提供的丰富信息以及用户的集体智慧使得我们可以获得更高质量的终身学习方式。同时,各国也推出了大量的在线学习平台,为职业教育、老年教育等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机会。这些机会可以让人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支持,从而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能不断投入学习。
当前,终身学习正在经历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被提及并使用,从而促进个人学习的提升。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被用来构建技术系统,从而成为支持个性化学习的途径。无论是在学历、非学历还是非正式的学习中,都将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让学习者获得更多学习机会,使得从大学生到普通市民都可以受益于终身学习。
区块链技术目前也已广泛应用于终身学习领域。从学习认证到学习记录,再到学分的记录和转移,这些新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我们能够创造一个更加沉浸式的终身学习环境。
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让终身学习不仅仅是一个标语、一个口号,而是真正成为现实。
但是,在讨论数字化转型为终身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到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技术解决不了社会问题,而现有的结构性问题才是真正风险所在。放眼全球,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影响是不均衡的,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职业,不同的人群受到数字影响的机会和对数字技术的适应能力都是不同的,这将很有可能进一步放大数字鸿沟和教育的不平等。
从全球数字变革和教育未来发展的角度,我认为数字化时代的终身学习应有三大愿景:
第一,是确保人们获得学习所需的技术,包括高质量的通讯技术架构和移动设备等。尤其是在疫情之后,政府应该确保所有市民都能够使用得上这些技术。
第二,是终身学习应该被视为一种共同的利益,终身学习的发展应该得到更多人的支持,而不是仅仅依靠市场或公共部门来提供。
第三,是需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如老人、低收入群体以及生活在农村的人们,他们的数字需求与其他人不同,需要通过政策和项目来满足这些弱势群体的需求,确保每个人都能享有终身学习的机会。
我呼吁政府、教育机构、企业和个人通过共同努力,来推动数字化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发展,充分发挥终身学习的技术,以应对未来社会和工作的挑战,努力打造数字转型时代的终身学习文化。
构建智能学习新样态,共筑终身学习共同体
上海开放大学校长、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 贾炜
上海开放大学的前身是上海电视大学,建校至今已经有63年的历史,共有44所分校,2000多个社区学校和5000多个村居学习点,目前,学校在籍在校学生有8万多人,是上海在校人数最多的大学。作为一所与城市同频共融、没有围墙的大学,近年来上海开放大学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将学习触角深入到了城市各个角落。而作为上海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平台和枢纽,上海开放大学也格外关注数字变革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与挑战。
首先是生存技能挑战。根据世界经济论坛预测,到2030年全世界将有2.11亿人因为新一轮数字化、全球化变革等而被迫更换工作,大量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和在岗人员都要为数字变革带来的职业变化做好准备。其次是生活品质挑战。在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5.6%,而老年人中仅有20%左右能够网购查找信息和数字化出行。需要广泛关注老年群体如何跨越“数字鸿沟”,更好地适应数字生活。再次是自我发展挑战。2022年,中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公示了18个新职业,其中由经济发展催生出的“数字职业”占了一半。因此,未来要实现自己的价值,有更好的发展,一定会面临在发展中如何提升自己学习能力的义务和责任。由此可见,在教育数字化变革的大背景下,终身学习将成为应对未来职场挑战的必然要求。
事实上,数字变革催生出了终身学习的新理念、新实践,同时也促进了智能学习新样态的形成,从而构建起终身学习共同体的目标。
重塑数字学习工具价值。数字学习工具与传统学习工具相比,首先是角色转变,由学习辅助工具转变为共同的学习伙伴,提供实时、友好的陪伴,减少学习者遇到困难时的无助感,形成学习和成长的共同体。其次,是功能的转变,由学习工具的被动使用转变为学习者和工具的教学相长,从感知到理解、再到帮助,智能工具学习链与学习者的认知链,不断迭代,螺旋上升。
重塑学习方式。由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学习资源的获取从原来检索型走向了信息推送型。学习方法也由原来像海绵一样吸取知识向“淘金式”转变,提问的方法从标准的知识问答转向相互启发、“人机共学”。正如《科学:无尽的前沿》一书中所提到的,“科学的本质是提出问题的方式,它能使我们获得关于事物本质的最可靠知识。”
重塑教师角色定位。教师角色要从“讲授者“变成“引领者”,须做到三个“激”。第一是激发兴趣;第二是激活思维;第三是激励实践。激发、激活、激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例如,通过信息技术让学习场景更加情境化,让学习过程更加趣味化,引导学习者不断探索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学习具备更多探究功能。
重塑学习成果认证体系。终身学习跨越正规学习和非正规学习,认证范围也应由学历认证扩展到非学历认证以及跨区域认证。通过信息技术,尤其是利用区块链技术,我们可以让学习认证从集中存储走向分布过程和可追溯。近年来,上海开放大学通过打造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证中心、学习成果转换服务平台等应用场景突破来帮助每个学生完善学业提升通道和职业晋升通道,让他们的人生更加精彩。
我们希望通过数字变革实现四个重塑,共同打造一个由政府、社会、教育机构、市场、市民共同参与的学习共同体。在此过程中,开放大学可以成为功能型平台,助力学习型城市建设,让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成为现实和美好的未来。
重塑全民终身学习
英联邦学习共同体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理事会主席 阿莎·辛格·卡瓦
现代社会面临着快速变化的经济、技术和社会环境,要求人们在一生中不断学习和提升技能,以适应新的职业需求和社会挑战。学习力作为一种新的概念,对于重塑终身学习至关重要。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第四个目标就是确保包容、平等、高质量的教育,促进全民终身教育,而这也是本次论坛的重要议题之一。
世界银行曾提到关于终身学习的观点,认为终身学习系统应该覆盖大部分人口,包括具有不同学习需求的人,并且应该以能力为驱动,而不是年龄相关。终身学习的模式使得学习者在掌握传统学术技能的同时,也能够掌握新技能中的知识性要求。
终身学习包括正式和非正式学习方式,共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由教师所主导的教学学习;第二种是非正式的教师促进,由学习者自我主导的学习;第三种是学习者自己决定的学习。我认为,学习力对于终身学习至关重要,学习力应该从早期开始培养,特别要抓住儿童5岁前的敏感期,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为建立终身学习的基础做好铺垫。
自主学习和继续教育非常重要。当今社会,有很多包括非学历教育在内的课程供选择。中国的慕课就在过去十年中取得了显著发展。未来,慕课的发展更需关注可负担的技术和设备,使学习可以通过手机方便进行。同时,还需推动学习的可持续性,包括对各种形式课程的认证和资格认可,以及更广的服务范围。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上海开放大学在这些方面已经做出了积极努力,为越来越多参与者提供了自主学习和学习力大幅提升的机会。
促进学习力提升,减少学习鸿沟,解决社会公平问题需要我们去关注和学习。通过灵活制度满足不同起点人群的需求,推广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提升学习资源获取能力和基础设施发展,从而达到让更多人接触互联网,获得学习资源,实现教育公平的机会。
我相信,终身学习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或者一个方案,而应贯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对于提升我们个人能力、社会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文化发展都非常重要,对于个人、社会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打造开放教育未来式
上海开放远程教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肖君
当前,开放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主要需求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学习环境要满足多样性的智能学习需求;二是学习服务要满足个性化和自适应的学习需求;三是学习模式要满足混合弹性的学习方式需求;四是教师数字素养要支持高质量的数字化学习设计和教学。
根据上述需求,我们提出了打造智慧学习生态系统的转型框架。
学习空间的转型。要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空间,让线上线下融合(OMO,Online-Merge-0ffline)的智慧学习空间支持线上线下同步协作、讨论等多种学习方式有效进行。上海开放大学打造了面向终身学习的OMO智慧学习中心,融智慧环境、智慧学习、智慧管理、智慧服务等功能于一体,支持教学、实验、评价、管理等完整教育闭环。建立了智慧学习中心元宇宙,打造“慧学空间”,为师生提供更加数字化、沉浸式的教育体验,激发学习者的持续使用意向。
学习服务的转型。我们能够提供AI支持下的个性化精准学习服务。所谓个性化精准学习,包括过程化支持的“教”、个性化的“学”、精准化的“管”三方面,通过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支持得以实现。上海开放大学率先构建中德多语言开放学习平台,旨在建设中德科技人文交流平台,攻关数字化AI辅助教学技术,为国内外在线学习者提供智能教辅、智能问答等双师协同智能助教服务,实现时时陪伴、随时答疑,帮助学习者实现知识构建。
学习模式的转型。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混合弹性教学模式。混合弹性教学模式包含面对面学习、直播学习和在线异步学习的有机整合。“智慧学习空间下影响学习者混合学习体验和满意度的因素探究”实验表明,学习者能参与选择合适自己的线上线下学习方式,这对满意度和体验特别重要。此外,我们还牵头研制了《数据和AI驱动的智慧教学设计指南》,该指南将理论联结课堂教学流程,设计教学实施步骤,总结提升混合弹性教学模式下课程教学效果的诊断方法与建议。
数字素养的转型。近年来,上海开放大学正努力培养具备数字素养的教师。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老师要掌握三个核心能力,即智能理论能力、管理与教学应用能力、人工智能伦理能力。上海开放大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UNESCO IITE)联合打造了“人工智能与数字教育创新助力教师发展”培训课程,旨在促进教师智能素养提升。通过AI助教、学习资源智能推荐、智能翻译等各种智能服务,使受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亲身体验到智能化学习,有效提升了教师智能素养技能。该课程培训实施覆盖了上海开放大学、海军军医大学、青海开放大学、内蒙开放大学等6所东、西部高校的教师,通过智能在线培训平台实现了联通共享。
我认为,共建开放教育智慧学习的新生态,最主要的核心还是学生的体验,包括学习空间、学习模式、学习资源、智能素养、学习服务等。一切以学习者为中心,才能打造出可信赖的未来智能教育体系。
责任编辑:王星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上海开放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