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全面开展公办小学学生课后服务,本报资料图
今天是上海中小学的春季新学期开学日,约165万名中小学生将迎来校园学习新生活。与之相配套的,学生们放学后的课后服务仍会多姿多彩地展开。
2020年底以来,上海深入实施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民心工程,全市小学普遍开展分段式课后服务。据统计,全市约有89万名小学生参加了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约6.8万名教师参与提供课后服务,学生和家长对小学生课后服务的满意度均高于90%。2021年下半年以来,“双减”后的课后服务从小学逐步向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延伸,实施“5+2”(每周5天、每天不少于2小时)课后服务,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超过130万人。
为共同建设好属于人民、服务人民、成就人民的城市,记者从上海市教委获悉,今年起将民心工程“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升级为“义务教育学生课后服务”。
此外,记者还获悉,为提升本市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新一轮公办初中“强校工程”也将持续推进,惠及更多学生和家庭。
课后服务民心工程:从小学生扩大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
缓解双职工家庭接送难的问题,近年来,上海持续推进课后服务工作,坚持“愿留尽留”原则,为放学后自愿留校的学生提供免费课后服务,安排作业辅导、德育、阅读、科技、体育、艺术、劳动、安全实训等多种类型的素质教育活动,增强课后服务吸引力,丰富学生课外生活。
据悉,相比于原先的“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民心工程,今年将实施的“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民心工程,将从小学生扩大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此外,还更加强调提高活动质量,增强课后服务的丰富性和互动性,提升课后服务的育人价值。市教委鼓励学校课后服务引入校外优质资源,推动优秀的文化、体育、科技人才、科普工作者等进校提供课后服务,拓展课后服务资源。并体现校内校外结合,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体验。
课后服务多姿多彩
比如,静安区和田路小学课后服务聚焦创新素养培育,围绕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实践,实施涵盖视觉艺术、舞美运动、科创研究、创造劳动、学科慧创等五个领域约百项自选活动,每周二下午校内的“创造学院”还向区内学校开放。以创造为特色的课后服务让学生越来越主动学习,创新素养在日积月累中“看得见”。
浦东新区高桥镇小学课后服务特别关注学生体质健康,足球运动、中华传统武术、篮球、网球、羽毛球、跆拳道、啦啦操等,每个年级每天都有体育活动。不仅如此,学校还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为每个班级添置了专门用于课后服务活动的不同物料包,让课后服务活动“不受限”。
整合多方资源,完善支持体系
为促进课后服务可持续、高质量开展,本市积极构建课后服务支持体系,明确了课后服务运行经费和参与人员补助经费标准,建设课后服务在线资源,鼓励和支持校外教育场所、社区教育资源、社会专业人员等进校提供课后服务。据统计,“上海市学生素质教育优质资源平台”汇聚约1800个专门用于课后服务的课程资源,有退休教师、青少年活动中心、优质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人员等约1万人进校开展课后服务。
长宁区江苏路街道成立了社校联盟,坚持“共建、共治、共享”,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以签约服务项目、挂牌成立“校外实践基地”、聘用社区骨干为“校外辅导员”等形式为学校课外服务工作添砖加瓦,拓展了学校课后服务的活动空间,让学校和学生融入社区,增强社区、学校、家庭互联互补互动,形成了课后服务的新形态和新思路。
静安区和田路小学组织科学家、艺术家、设计师等领衔创新志愿者联盟,为学生设计思维、艺术修养、科学态度等方面创新素养的培育提供支持助力,并将“创爸创妈进课堂”“跟着老师看世界”“小小讲师团”以及社区志愿者公益性讲座等融入课后服务活动内容中,涌现一批独具特色的“创爸创妈”和“小先生”。
本报资料图
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办好家门口的好初中
据悉,本市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实施四年来,128所“强校工程”实验校普遍取得积极进步,学生、教师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中考名额到校计划完成率100%,对口生源逐步回流,其中超过80%的学校进步特别明显,走上了又好又快的发展之路。据统计,家长和学生对“强校工程”实验校的平均满意度都超过90%。
“强校工程”实验校在“绿色指标”学业水平达标度上普遍提升或保持较好的学业水平,平均提升了2个等级,教育教学状态不断向好。
今年,市教委将启动新一轮“强校工程”,通过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和项目化实施,促进学校转变育人方式,升级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全面提升办学品质和育人质量。目前,70多所准备进入新一轮“强校工程”的初中已开始“摩拳擦掌”,准备在未来3-5年“大干一场”。
除了课后服务和“强校工程”,今年市教委还将推进落实义务教育“新五项标准”(校舍建设、教育装备配置、信息化环境建设、教师队伍配置、生均经费标准),进一步改善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环境;落实第二轮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启动示范性学区、集团建设和新优质学校高质量发展引领计划,进一步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全面提升本市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创新发展和增进民生福祉。
办学质量提升,成长“看得见”
闵行区罗阳中学建设“存在感课堂”,优化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备课一评价”“班级一周一汇总”“学校一月一表彰”,促进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激发学习动力,调动学习潜能,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存在感。每月最后两个工作日是“存在感课堂”积分“超市”兑换日,“超市”人潮涌动,学生分享合作学习的收获与成就感,促进学生自信参与、敢于展示、勇于交流、团结互助、共同进步。该校在全区课堂教学评估中的优秀率已从2019年的73%提升到2022年的93%。
徐汇区长桥中学坚持“把学生放在办学的正中心”,在“和美文化”的引领下,构建了“五育并举”的多元课程。通过“以学定教”,搭建“教学案”课堂学习支架,适应学生差异性学习的需求;通过“以生定课”,构建了30多门兼顾普及和特长的社团课程,适应学生个性化兴趣发展需求。该校连续实现在校生和对口生“双增”的良好局面,获得徐汇区2021年绩效评估先进奖。
教师得到发展,学校“有后劲”
在本市“双名工程”的有力支撑下,建设期间每一所“强校工程”实验校都有1名市级名校长(含培养对象、特级校长)、2名名师(含培养对象、特级教师),均有超过5%的教师进入“种子计划”,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长宁区虹桥中学的骨干教师在“双名工程”的培养下快速成长,全校近1/5的教师入选市、区两级的“高峰计划”“攻关计划”“种子计划”,近1/4教师成为长宁区学科带头人或荣获“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称号,高级教师由原来不足10%上升到现在的25%
嘉定区启良中学经过“强校工程”建设,有市“双名工程”攻关计划基地主持人1人、市“双名工程”重点培养对象4人,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占比提升10个百分点,2022年被评为嘉定区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在浦东新区新云台中学,“强校工程”使该校约1/3的教师有机会参加市、区级各类名师基地的学习,学校专设名师“小论坛”,以专题讲座的方式分享课题研究、教学案例、实践探索,将学习所得反哺本校教师,带动了教师职称申报与骨干评聘的积极性,骨干教师与高级教师占比较2018年分别增长10个和5个百分点。
学生自信成长,体现“全育人”
“强校工程”实验校积极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可选择的综合学习经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和全面健康成长,学校吸引力持续增强。
从嘉定区戬浜学校毕业的小肖同学,通过中招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进入了华东师大二附中,在学习上逐步进入状态,在新生军训中被评为“优秀营员”,目前还担任班级宣传委员。戬浜学校针对一些学生缺乏自信、甚至家长也不抱太大希望的情况,坚持为学生“鼓劲”,制定专项引领方案,让他们看到“更好的自己”,并坚持各科质量分析精准到人,对症辅导。学校干部组成“学科服务导师团”,下沉至教学一线,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实施“三三两两”精准指导,欣喜地收获了更多学生的自我突破。
从杨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毕业的小南同学,通过中考名额分配到区综合评价录取进入上师大附中,开学后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还能抽出时间高效地准备好每个月的团组织生活会,出色的表现能力让她在新群体中崭露头角,在第一学期就当选了优秀团员。她表示:“这一切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非常感谢我的母校,正是因为在杨教院附中学习的日子里,学校给我提供了很多锻炼能力的舞台,让我从一个懵懂青涩的姑娘蜕变成了一个外向而又富表现力的人”。
作者:张鹏
编辑:张鹏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来源:本报资料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