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超长寒假”结束进入倒计时,“留给寒假作业的时间不多了”等话题在各大社交媒体引发关注、热议。
在一些家庭,寒假作业甚至成了亲子矛盾导火索,引发家庭“闹剧”。近日,杭州一名9岁女孩就因寒假作业完成得不好,跟爸爸吵架被赶出家门。小区保安师傅得知后,将小女孩送回家,结果再次被妈妈赶出来,最终只好报警处理。
孩子寒假没有完成作业,单纯靠“吼”靠“骂”,甚至把孩子“逐出家门”,这些招数管用吗?随着新学期即将到来,除了完成学校布置的寒假作业,还要做好哪些开学准备?
沪上多位校长建议,站在“超长寒假”的尾巴上,比起补作业,家长更应把重心放在孩子的习惯养成上。毕竟,在经历了一段时间居家学习后,重返校园的中小学生,更应该补上“恢复良好学习习惯和情绪”这一课。
“丢失”的好习惯,是时候补回来了
随着寒假临近尾声、开学在即,不少家长们的心情变得更加复杂。“神兽”归笼前,还有不少“坎”要一一迈过。
“完成作业难,完成寒假作业更难,不要相信完成作业会像蒲公英那样唾手可得……”有家长在社交媒体上这样吐槽,引发不少共鸣。很多小家庭也上演着类似的一幕:对着寒假作业加班加点哭着“赶工程”的孩子,旁边有一个或“冷嘲热讽”或“大呼小叫”的家长。
一位上海市特级校长接受采访时直言,对这种情况感到“心塞”。“家长千万不要跟在孩子后面不停唠叨、把孩子逼得太紧,这样很容易引发亲子矛盾。”在他看来,开学前的这段时间,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很重要。家长们要考虑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居家学习叠加寒假生活后,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包括学习习惯,都离理想状态有一定距离。
多位中学校长提到,上学期因为疫情的原因,学生们居家上网课,随后又开始放寒假,虽然学习过程不曾“停摆”,但实话实说,有些自制力不足的学生已经把原本在线下教学阶段建立起来的良好学习习惯“丢”了。比如,有的孩子已经习惯了在家一边吃零食、一边上网课;有些学生上课时,很难安静地坐在椅子上,总要跑来跑去;还有的学生做题目懒得思考,因为重新开一个网页查询答案更方便,在草稿纸上演算、记笔记等传统的学习方法也被抛诸脑后。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多位小学校长不约而同地提及:这两年入学的一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乃至社会交往能力方面普遍有所“退化”。具体表现为,有的孩子课堂上总是做小动作、无法静下心听讲;有的孩子无法完成体育课上的运动项目;还有的孩子在学校里不懂得表达自己的想法,想和同学玩耍却只会用“打人”的方式获取他人的注意力,以至于很难结交新朋友……
告别“机不离手”,阅读可助“收心”
抓住开学前的这个时间窗口期,有哪些好的学习习惯可以适时重建?多位校长建议:不妨从强化纸本阅读开始,培养阅读的习惯。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黄玉峰鼓励学生,不妨把学过的教材也阅读、梳理一番:“相比被动地完成学校布置的寒假作业,主动梳理自己知识体系上的不足,并把学过的课本复习一遍,更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衔接。”
无需多言,无论是寒假还是之前的线上教学阶段,不少孩子已经习惯了使用手机。打游戏、刷短视频……调整“机不离手”的状态,帮助孩子适应即将到来的线下校园生活,阅读可助“收心”。
按照另一位初中校长的看法,如今,许多学生的阅读停留于泛泛浏览,没有结合阅读开展深度思考——只有简单输入,没有表达输出,这对提高孩子的思辨能力来说,受益十分有限。另一方面,静心阅读也有助于提高孩子做事专注的习惯,学习时不能朝三暮四,而是要沉下心来、专心致志完成手头的学习内容。
社会交往和运动能力的建立,不可小觑
还有一位小学特级校长注意到,低年龄段的学生由于此前疫情的原因,缺乏足量的户外运动,以及与同龄人相处的机会,幼小衔接方面也有一些“留白”之处……因此,这些学生在进入小学后,预计会有一个比过去更长的适应过程,家长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图说:建襄小学的导师们在线进行家访
新学期开学前,徐汇区建襄小学依托全员导师制,利用假期时间对全校学生进行视频和电话家访,了解学生寒假里的学习情况,为即将到来的新学期作准备。校长陈静也是8名小学生的导师。她发现,有心的家长已开始利用这个寒假,带孩子出门运动,甚至创造条件进行远足、郊游等,一定程度上提供孩子建立基础社交和运动锻炼的机会。
陈静同时提醒家长,在恢复学习习惯之余,学生和家长也要关注自身的情绪调控能力。比如,有的家长在寒假期间为孩子提供与同龄孩子线下一起活动、增进交流的机会,或者为孩子选择一个宠物伙伴,这些都是为孩子寻找情绪出口的好方法。
作者:张鹏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来源:建襄小学供图、本报资料图片、网络图片等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