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朋友会喜欢毛绒玩具?”
“为什么人们容易在夜晚和雨天emo?”
“考试之前如何成为记忆大王?”
“你是学心理的,快帮我分析分析这是为什么”
……
对学心理学的师生而言,上述问题并不陌生。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汪晨波发现,在很多人眼中,“心理学”是一门充满神秘色彩的学科。真实的心理学究竟是怎样的,很多人对此一知半解。为了给更多人做科普,近日“心理学与生活”主题科普展在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图书馆二楼展厅开展,由汪晨波担任主要策展人,带领更多人走进心理学的世界。展览一开幕就吸引了校内大批观众,圈粉众多青年学生。
为什么英雄救美容易一见钟情?一次遇险,一眼万年。这是很多小说中男女主角故事的起点。但你知道吗,美国心理学家阿瑟·阿伦最早通过吊桥实验发现了这一现象,因此将之命名为“吊桥效应”。吊桥效应告诉我们,情绪体验是生理唤醒和认知评价相结合的产物,尤其是在一些不确定性场景中的应对。例如,你在草丛中看到一个奇怪的动物,你会本能的提高生理唤醒,但到底是体验到害怕还是惊喜,依赖于你的认知评价。当你把它知觉为是危险的动物时,你就体验到了害怕,而动物学家肯定会把它知觉为有趣的研究对象,这就体验到了惊喜。
从星座看性格靠谱吗?为什么我和这个星座的描述那么像?如果你觉得很准确,那么恭喜你,你中“巴纳姆效应”的招了。星座书上的一些话可能是人人皆可戴上的一顶帽子,而你之所以对号入座,正是因为巴纳姆效应。这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即使这种描述有时十分空洞,但我们仍然会认为这反应了自己的人格样貌。
上述有趣问题均为展览的部分。汪晨波介绍,展览结合教育部2022年秋新时代高校教师融合式教学公益进修项目、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心理学与生活》,从社会心理、临床心理、认知心理和发展心理四个主题出发,精心选取31个生活中的心理学问题,并以诙谐幽默的文字进行解答。
除了干货满满的科普之外,主办方还在每个主题区域还设置了互动环节。观众可以在观展的同时抽一支签亲身感受“巴纳姆效应”的神奇,也可以在沙盘区尽情发挥自己的创意,还可以亲手组装大脑模型,了解心理现象背后的生理机制……在观展结束后,观众还可以在互动手帐区为小卡片涂上喜欢的颜色,许下美好的愿望,在“心情标尺”上评估自己的情绪。
知识性的科普加上妙趣横生的互动游戏,让观众们眼前一亮。“带领观众诠释生活、解读社会、洞察人心,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理解他人、融入社会、增加幸福感。这是我们本次展览的目的所在。”汪晨波说。
现场还设置专区展出了由华东师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学生自主设计的文创产品。在这些创意十足的产品中,他们将心理学家故事以及经典心理学实验元素加入单片夹、帆布包等日常小物的设计中,科普心理学知识,让心理学更好地融入生活。在“心理学子的进阶之路”展区,陈列了心理学专业的部分教材,体现了心理学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素养。在视频区,观众还会欣赏到由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学生独立制作的心理学科普微视频。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还展出了一些心理学院主办的珍贵期刊《心理科学通讯》(权威期刊《心理科学》前身)和“心理学五虎将”之一的胡寄南等大师手稿,以及学院中青年教师们撰写的“俊秀青年书系”。
据悉,“心理学与生活”主题科普展将持续到本月16日。后续,本次展览还将以巡回展出的形式走进中小学校园,加强学院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推动心理学科普工作,更好地以专业知识服务大众。
作者:吴金娇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华东师范大学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