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批发市场脏乱差?这样的刻板印象在当下的上海恐怕已经过时了。在昨天(11月11日)上海商学院主办的第二届海派商业文化论坛上,上海蔬菜集团副总裁李光集介绍,未来上海市场将充分运用数字化管理手段,利用科技赋能促进无接触交易,进一步提升市场环境。其中,北郊(江杨)国际将打造为以海鲜为特色一站式海鲜天堂,其中既有贸易又有消费体验,呈现出如城市中的烟火气,服务市民,服务于夜经济。
会上,专家们谈到,新时代海派商业文化的本质特征是 “开放引领、创新发展、包容共生、经世致用”。具体到某一家企业,甚至是某一个市场,不仅要在形式上建得漂亮,有好的运营制度,还要体现上海的“灵”。所谓“灵”,不单是指国际化、现代化、市场化,还包括个性化和多元化等。
上海人每天可以消耗掉多少食材?答案是7万吨!李光集透露,其中超过70%均由外省市运输而来。这也对企业供应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在他看来,在海派商业文化影响下的商业主体,必须将履行社会责任作为重要使命。基于此,上海蔬菜集团设计了未来上海城市供应保障的设计思路。未来上海大力推进“东南西北”四大市场群落建设。“未来,来自全国东南西北不同地方的蔬菜将进入上海,就近中转,扇形向市中心辐射,保证城市秩序安全运行。”
此外,专家们谈到,之所以上海被誉为“魔都”,正是因为汇集这座城市着独特的时尚和潮流。比如,早在1934年,上海就曾举办过一场为筹集医院经费而举办的时装表演大会,这也是很多人心目中“中国历史上第一场芭莎慈善夜”。
“得物”政府事务部总监包丞益认为,海派商业文化并不是保存在博物馆的过去式,它的精气神渗透于每个上海市民的言谈举止、每个家庭的生活细节中。放眼当下,3.28亿 “Z世代”已成为社交型消费市场的主力军。根据“得物”对消费者的分析,追求个性、年轻高质、消费力强是Z世代的重要特征。此外,他们拥有很强的文化自信。比如,根据“得物”国潮品牌消费者年龄分布,95到00后占比超过了36%。包丞益介绍,与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深度融合,得物正在积极打造全球网络新品首发平台,让更多消费者足不出户可以实现“全球买”。
上海商学院副校长贺瑛认为,海派商业文化是从上海开埠开始出现,以吴越地域为特色,由中西文化交融形成的独特的商业文化。海派商业文化有丰富的内涵和悠久的历史传承,特别值得高校联合企业进行持续深入研究。
作者:吴金娇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