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一带一路”框架内已经达成三千多个合作项目,覆盖全球约三分之二的国家,给沿线国家创造了实实在在的经济社会效益。
11月10日至12日,第六届“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国际论坛在上海举行。由复旦大学与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联合主办,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与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联合承办。
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完善全球治理改革
“如今,金砖国家是当之无愧的全球经济增长引擎,其经济总量已接近全球的1/3,若按购买力平价计算,金砖五国GDP总量已超七国集团(G7)。”新开发银行副行长周强武在论坛上分享了他对全球治理改革完善的看法。
面对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复杂局势,“一带一路”坚持合作主体的平等性、合作平台的开放性、合作机制的包容性、合作成果的共享性,有助于解决全球治理体系代表性不够、运转不畅、效果不彰等问题,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理念和新方案,正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新开发银行是一家完全由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创建,致力于为成员国基础设施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资源的国际金融机构。自开业以来,新开发银行几乎兑现了所有预设目标,无论是投资规模,还是投资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都可圈可点,有力支持了成员国可持续发展,赢得了成员国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未来,新开发银行将与各方一道,为打造高质量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做出积极贡献。
匈牙利中央银行行长杰尔吉·马托奇强调,世界正处于巨大变革之中,欧亚合作是推进各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在未来不确定性出现时保持稳定的关键,“一带一路”倡议为欧亚进一步加强合作开辟了道路。当今世界经济周期受到了包括外部环境冲击、高通胀压力、货币金融形势变化、科技飞速发展等因素在内的影响。我们必须提升能力,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广基于知识的数字化经济,促进区域融合发展。
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岳阳花表示,政府、政党、民间、工商、媒体等多层级伙伴关系和网络不断织就,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阶段性成果。“一带一路”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断深化、经贸交流与合作不断发展、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不断健全、人文交流不断丰富、新兴领域国际合作不断拓展。共建“一带一路”,适应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需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命运共同体意识。
输出中国优势产业的技术和标准
围绕大宗商品价格、绿色创新转型、产业链供应链、经济危机等问题,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带来了中国红利,带来了中国增长所提供的全新空间。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抓住新机遇,构建新发展基础。中亚国家的进出口量大幅度提升,改善了需求疲软、经济低迷的情况。同时,加强基础设施、人员项目、产业园区等相关风险的研判,促进“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对“一带一路”如何高质量发展,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韩永文提出三点建议:把握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新机遇,数字赋能、绿色赋能、创新赋能;推动“一带一路”全球合作理念转化为经济治理改革新理念、新共识;总结挖掘“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等方面的实践经验,拓展新的合作发展空间。
本届论坛还分设“一带一路”公共卫生研讨会、“一带一路”企业家论坛、专家研讨会、“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研讨会,同时特设第三届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联盟会议。共110余位不同领域专家、学者线上线下参会,跨学科交叉,多视角交融,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汇聚力量。
自2017年以来,“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国际论坛已成功举办六届,累计近1600 余人参会,致力于促进中外学术、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的舞台,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外资“引进来”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打造国际社会全面深入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作者:储舒婷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姜澎
图片来源:复旦大学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