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年前的“鹅旦梦”计划到今天的“云托班”,复旦大学31个院系的274名志愿者正为上海313个抗疫一线家庭的孩子提供“云陪伴”——“那些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像守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守护我们每一个人,帮他们陪伴孩子,是我们为数不多的对他们表达谢意的途径。”这是志愿者们的心声。
两年前,复旦大学青年志愿者发起“鹅旦梦”计划,为湖北战疫一线有需求家庭的孩子提供线上课业辅导,并逐渐扩大到全国范围。当时34个院系的1383名志愿者报名参与志愿活动,累计服务时长超10000小时。
两年后的今天,上海疫情防控进入最吃紧的时刻,复旦大学再次启动“云托班”服务,青年志愿者以“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为战疫一线人员的子女提供“云陪伴”服务,让抗击疫情的城市守护者们放心:“你们的孩子有我们来陪伴!”
从“鹅旦梦”到“云托班”,志愿者和孩子之间的“双向陪伴”2019级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本科生李炳萱两年前就参加过“鹅旦梦”计划,此次看到“云托班”志愿服务项目招募志愿者,她立刻报名了。
这一次,李炳萱陪伴的小朋友是一对才上小学一年级的兄妹。4月1日晚,李炳萱和兄妹俩同时坐到电脑前,开始了“云端”的“初见”。屏幕上的小朋友使用了卡通特效,装饰着自己的脸庞,一副可爱的模样。
“可以用英文做一下自我介绍吗?”
李炳萱与兄妹俩进行英语交流,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穿插一些法语的兴趣拓展,孩子们兴致勃勃。
两年前,张尹嘉曾在武汉疫情期间参与到武汉大学组织的线上家教志愿服务中。如今,她已是复旦大学2021级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硕士生,听说了志愿服务报名信息,她说:“我太懂他们的辛苦了,用这样的方式为他们分一份忧,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
张尹嘉平时就很喜欢和小朋友相处,此次她陪伴的是一个小学二年级的男孩子,为他进行科学普及和读书赏析。每次进入主题前,她都会和小朋友聊聊天,交流一点轻松的日常。
“在上一次的志愿服务中,我了解到父母在一线忙碌时,孩子其实很担心,但是他们很少表现出来。所以聊一聊他们的生活,如果他们有什么烦恼,我可以立刻觉察出来,并且想办法解决。”张尹嘉说,“志愿服务中我也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我自己也身处‘隔离’中,说。”张尹嘉说,“志愿服务中我也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我自己也身处‘隔离’中,说。”特殊时期的心灵交流,让坚守岗位的父母舒心、放心
“随时随地响起女儿叫‘妈妈’的声音,让我在家几乎没有时间吃饭、休息,更不用说居家办公了,但是云托班的志愿者小姐姐让我在忙碌之中总算可以喘口气了。”因疫情而居家办公的凌女士,先生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职工,坚守在岗位上一直没有回家。而年幼的女儿让她一个人几乎难以招架。
4月1日晚,云托班的志愿者与孩子准时在云端见面。一两分钟“破冰”之后,小朋友就开心地开始和志愿者小姐姐互相讲故事,一起读故事书。
参与“云托班”的复旦青年志愿者们,大多志愿服务经历丰富。2020级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本科生凌越曾是第四届进博会“小叶子”讲师团的一员。“或许我们欠缺专业技能,无法奔赴一线,但我们可以在后方守护星火,传递温暖与关爱。”这是凌越报名参与“云托班”项目的初衷。每周两次,每次一个半小时,凌越在线陪伴一位初一的孩子一同学习,为其答疑解惑、分享学习心得。
在辅导数学课后作业的时候,凌越在屏幕上演示解题思路,字迹工整、清晰明快。屏幕另一端的小朋友也会主动分享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思路,认真做好笔记。有一次讲完课,小朋友突然提醒他“记得多喝点水哦”。
凌越一下子觉得暖暖的,他说:“在这个‘倒春寒’里,其实他也在陪伴着我。”
2018级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本科生程婧是本次“云托班”志愿服务项目的负责人和组织者。她曾是第三届、第四届进博会“小叶子”,也参与过花博会等多项大型志愿服务。
程婧最大的感触是,同学对于志愿服务的热情特别高,很多志愿者在联络家长和开展辅导过程中也很主动,结合学生的特点精心准备材料,还会在微信群里交流经验。
了解到“云托班”志愿服务还会配套公开直播和录播课,有些“一对一”陪伴志愿者还积极主动地挖掘身边的资源,为“云托班”公开直播/录播课程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看到志愿者们积极认真地开展服务,收到家长和小朋友们的积极反馈,我更加坚定地认为我们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程婧说。
作者:姜澎 通讯员 胡慧中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来源:受访方提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