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月19日),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首批68位PCR检测志愿者整装出发,他们将前往上海浦东、嘉定、青浦支援PCR检测工作。
PCR技术,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目前为止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核心技术。随着疫情发展,上海近期大范围开展核酸筛查,对PCR实验室检验人员的需求激增。
PCR志愿者招募令一经发出,就受到了复旦师生的积极响应。“我报名!”“我参加!”……短短2个多小时,就拉起了一支175人的PCR志愿者队伍,仅基础医学院就有137人报名。
经学校迅速摸排熟悉PCR设备操作的学生所在院系,几小时之内,来自基础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生物医学研究院等院系和单位的共计265名师生志愿者报名。
因报名人数过多,部分同学没能及时抢到志愿者名额,只能暂时遗憾进入储备队伍。
作为第一批出征的小组长,来自21级基础医学院病原学系的李青山这样说:“眼睁睁看着上海这轮疫情的紧张和严峻,自己却被准封闭管理在校园内,感到十分焦急。”看到招募志愿者的通知时,李青山第一时间报了名,并主动担任了志愿者小队组长的职务。
“对孩子来说我可能不是个好妈妈,但是我希望他以后能理解妈妈的决定。我是一名党龄11年的老党员,也是国家和学校培养的医学生。在这个关键时刻,我想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家人的支持下,来自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的2019级博士生谭丹被编入第六组。
她已做好随时与家中年仅7个月的宝宝告别的准备,她说,病原生物学系有着光荣的抗疫传统,她想和系里60余位学友并肩作战,守护上海。
“总要人去的,我们单位老师也少,我去!”当放射医学研究所生物部青年教师徐小雅被问起家中孩子的情况时,她只说道:“先生公司也居家办公了,我走得开。”
就在首批志愿者开赴前线同时,许多非医学院志愿者也在后方时刻待命。来自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类脑研究院等院系的他们,既有教师、科研助理,也有本硕博各层次的学生,其中年纪最小的仅19岁。
招募令一发,短短20分钟内,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便有8位同学成功报名,19级研究生王倩正是其中一员。“没有任何的纠结、恐慌,只是想能为大家、为上海做些什么。”
生命科学学院2021级博士生王伟此前在无锡市人民医院从事实验室工作,拥有PCR检测经历。为不让家人担心,他和王倩此次都不约而同选择了暂时不告诉家人。高强度、直面风险……面对未知,他仍有些许紧张,但是他已收拾好行囊、做好准备奔赴前线。“我知道疫情发生时一线人员有多辛苦,也想尽我所能,我报名参加。”
类脑研究院研究员肖晓带头报名,并担任学院带队老师。
通过新闻,她看到许多PCR实验室工作人员24小时连轴转工作,十分辛苦,“希望我们的加入能够为他们缓解压力。”
生命科学学院大二学生柴佩含是本次队伍中年龄最小的志愿者。
18日中午自习时,看到学院党员志愿服务群里发的招募信息,她立马报名,回宿舍收拾行李。考虑到平时会犯急性荨麻疹,柴佩含还带了抗过敏药物。
尽管年纪小,但她在平时课上已经学习过PCR检测,并实际操作过。“实战和课堂训练肯定有不同之处,但我相信只要严格按照操作标准,就没有问题。”
据悉,下一步,学校将做好志愿者的服务管理保障,与相关部门和志愿者所在院系一起关心好志愿服务期间的学习、生活、工作,解决其后顾之忧。
作者:李晨琰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姜澎
图片来源:校方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