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月1日)一大早,农业农村部长江水域生态保护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陈廷贵打开了电子邮箱,将一份关于“长江十年禁渔与水生生物保护”征文情况报告发给了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长江办”)。这份报告不仅是分析投稿情况,更是他多年来对长江大保护的关心、关注和关切。“《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一周年了,但我们为保护母亲河的工作,远远不止这一年。”
6年前,《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发布,明确提出要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首要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随着长江大保护“时间表”的推进,上海海洋大学也有自己的“作战计划”。
2017年,长江办收到了一份《长江流域各省市退捕调研分报告》,揭开了上海海洋大学为长江大保护提供智力支撑的序幕。2018年3月,上海海洋大学与长江办合作,成立了长江水域生态保护战略研究中心,2021年更名为农业农村部长江水域生态保护战略研究中心。2021年3月1日,长江口水生生物监测与保护联合实验室同时在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水野中心”)和上海海洋大学挂牌。海大师生在“长江大保护”的路上越走越深,对长江的情怀也越来越浓。
他们为完善长江禁捕政策提供决策咨询
在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院长唐议教授的作息表上,没有周末、节假日。自从担任中心副主任以来, 每年只有春节他才会休息两天。2020年9月-10月,唐议等人参与了“长江流域禁捕水域渔政执法能力建设标准”的起草和制定工作。他们协助长江办渔政执法处提出了重点水域渔政执法人员和装备配备推荐标准,协助完成《长江流域“一江两湖七河”227个重点县渔政执法能力建设需求》等文件,通过合理配置机构人员力量、加强设施装备建设、建立协助巡护队伍,建立高素质的专业执法队伍和适宜规模的协助巡护队伍,为长江禁捕监管提供有力保障。
2018年至2021年,中心承担政府主管部门委托专题研究项目43项,完成调研报告27份,向主管部门提交决策咨询报告30份,完成长江退捕舆情监测报告57期,得到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可,并在长江退捕禁捕工作中及时转化应用。一些对管理制度措施的建议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采用,为完善长江禁捕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战略研究中心的任务之一,就是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我们也要为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作出自己的贡献。”中心常务副主任潘迎捷介绍,长江口是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的重要组成,是许多珍稀洄游性水生生物的生态敏感区、关键栖息地和重要洄游通道。2020年,在长江办指导下,中心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出发,调研相关单位、咨询领域专家、全面搜集文献资料,编制长江口禁捕措施优化方案,为长江口水生生物资源保护贡献智慧力量。
自主研发水下被动记录仪,树立河口监测研究新模式
自建立长江口水生生物监测与保护联合实验室以来,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教师童剑锋、高春霞等人就更忙了。这两天,他们忙着改进自主研发的一台水下被动记录仪,开发嵌入长江江豚声音智能识别算法,这是我国自主研发首次应用于河口长江江豚声音监听的被动声学记录仪。
海大师生在长江口布防自主研发设备
早在2018年,他们就联合水野中心开始对长江口的珍稀濒危生物进行调查。比如江豚,他们结合eDNA技术、水下声学技术、监测浮标、无人机巡航和岸线观测等各种监测手段,进行水下、水面、陆地及空中一体化联动监测,努力构建河口水生生物立体监测研究新模式。他们还着手监测装备研发,开发长江口鱼类智能识别系统等。
2021年底,联合实验室申报的“长江口水生生物资源监测评估技术研究”项目获上海市农业农村委2022年度科技兴农项目立项。未来几年,他们将在长江大保护背景下,致力构建长江口水生生物资源监测体系、禁渔效果评价以及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标体系,努力构建我国河口水域生态系统监测与研究的模式与典范。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师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咨询,第一线的调查数据必不可少。行走在长江沿岸的渔村,也成为了中心成立以来频率最高的一项工作。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教师、中心核心成员杨杨在去年暑假带上3名研究生、1名本科生,在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淮安市盱眙县、淮安市洪泽区、扬州市江都区等地开展退捕渔民跟踪调研。他们向渔民讲政策、说法律、谈案例,一对一地进行了深度访谈,生动记录了长江退捕渔民岸上生活的缩影。
2021年,根据农业农村部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十省百县千户”长江退捕渔民跟踪调研实施方案》,中心组织上海海洋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三所高校,9支队伍75人,自7月中旬开始陆续赴四川、贵州、重庆等地开展“十省百县千户”长江退捕渔民跟踪调研。各调研团队共获得1567份退捕渔民调查问卷,撰写提交了9个分报告和1个总报告,为动态分析研判各地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政策的实施效果,为科学推进十年禁渔政策各项措施的落实和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中心的积极组织下,学生力量也加入了调研队伍。四年来,中心在10多个省(直辖市)开展实地调研,累计派出教师和学生160多人次,完成调研报告27份。学生参与的专题调研活动、报告也获得了上海市、团中央的表彰。2021年全国大学生“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优秀调研报告评选结果中,上海海洋大学研究生吴娟、汪雪铭、吴明佳,本科生吴志发撰写完成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长江十年禁渔”政策背景下退捕渔民生计转型问题研究——以江苏省泗洪县为例》入选。他们的指导教师正是杨杨。2019年,杨杨还曾获得团中央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称号。今年1月10-13日,中心通过问卷星对上海、江苏、安徽等10个省份、89个县(市、区)的1364户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情况进行网络调研。
四年来,中心发表人文社科类论文16篇,自然科学项目论文16篇,政府部门采纳函、表扬信、成果应用证明11份。
作者:吴金娇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姜澎
图片:上海海洋大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