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杨浦小学朱逸飞老师带领学生在课后服务时间走出校门,了解杨浦历史
“复兴岛最早叫什么?它的名字由何而来?”杨浦小学科学与技术学科教师朱逸飞的发问,难住了几乎所有学生。“复兴岛位于杨浦,但同学们大都没来过复兴岛,连听过它名字的孩子都不多。自己的家乡都不了解,如何去了解更大的世界?”
为此,酷爱历史的朱逸飞在课后服务时间段,设计了“跟着小朱老师探寻红色杨浦的历史”的思政系列实践活动。他带领学生开启了思政人文行走课,沿着杨浦滨江一路看、一路学,赢得学生和家长的一片点赞。
杨浦区依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发挥区域“四个百年”资源优势,中小学课后服务迎来“思政时间”。教师开发实施校本思政课程和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走出教室,了解身边的社会和生活,还将一颗热爱生活、热爱城市的种子,种到学生们心间。
杨浦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卜健表示,杨浦是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试点区,积累了不少很好的思政资源,我们以服务中小学课后服务为契机,积极拓展社会实践第二课堂,使课后服务成为思政教育浸润的新场所。接下来,杨浦教育还将持续推动“课内外结合”“家校社协同”合力育人环境,推动“开门办思政”格局形成。
课后服务走向社会,打造沉浸式思政实践活动
“杨浦滨江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聚集了无数历史印记……瞧,这曾经是上海规模最大英商怡和纱厂。在这里,涌现了一大批爱国爱党的青年,其中就有王根英和恽代英,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朗诵品味这首《狱中诗》,感受烈士的革命豪情!”
每周一放学后,杨浦区平凉路第三小学的学生们在老师富有张力的红色故事讲述中,培育爱国情怀。平三党团员教师深入挖掘杨浦滨江5.5公里的岸线的百年工业区域内16座老建筑背后承载的浓郁的历史印迹和红色基因,形成了“走百年工业之路”和“寻红色信仰之源”两个板块六个主题12课时的红色微党课。
作为集团核心校,平凉路第三小学还将“校本特色思政进课后服务”的模式覆盖到集团内所有学校,让思政资源最大程度实现共享共育。
图说:平凉路第三小学的课后服务融入红色教育内容
在杨浦小学,“跟着小朱老师探寻红色杨浦的历史”的思政系列实践活动包含四个地点,分别是上海的母亲河——苏州河、怡和纱厂和杨浦工人运动、杨浦滨江、复兴岛的前世今生。通过寻访杨浦的历史变迁和发展印迹,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领会和自觉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坚定理想信念,立志成才报国。
朱逸飞的行走思政课是个开始,下一步,杨浦小学还将继续扩大青年教师组成的讲师队伍,将家门口的红色资源打造成沉浸式思政教学阵地,在每周五下午的看护时间组织学生实地走访,不断提升课后看护质量。
课后服务迎来“小先生”,不出校门“打卡”红色场馆
用手绘小报的方式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法律条文资料;用演讲的形式呈现国歌诞生的历史背景、《义勇军进行曲》被选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以及国歌立法的过程……在上海市市东实验学校,身边的“小先生”成为了课后服务讲台上的主角。作为一所12年一贯制的学校,高年级的学生将自己在国歌展示馆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通过多样的形式,讲述给低年级的学生们听,让学弟学妹不出校门也能“打卡”红色场馆。
此外,学校还将邀请首支中学生杨浦滨江红色旅游志愿讲解队的高中部成员,在课后服务时间段里走进初中部和小学部,向学弟学妹们讲述杨浦滨江的红色故事,从而真正把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作用发挥好。
党总支书记徐隽诉记者,学校依托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优势,将高年级“思政行走课堂”渗透到低年级,从而实现校外输入到校内输出的学习效果。
图说:依托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优势,市东实验学校将高年级“思政行走课堂”渗透到低年级
从旧时光到新时代,物质文化、非遗齐上线
思政教材不仅仅是书本,还可以是传统文化,是珍藏物件,是青春记忆。
鞍山实验中学积极构建“大德育”体系,将思政教育渗透在非遗拓展课中,如手工编织、剪纸、茶艺、诗经、宫灯等,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少年儿童中得到传承,在边做边学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激发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控江二村小学的小朋友们找出家中长辈收藏的老物件,并追寻这些旧时光老物件的背后故事,这段特别的思政时间让青春和回忆再次闪耀。校长兼书记楼蓓芳告诉记者,老物件有彰显英雄伟绩的功勋章和证书,有建设美丽中国的青春合影,还有陪伴美好生活的家居物件。“它们承载着历史,串联着发展,学生们在触摸实物和聆听故事的同时,感受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深刻体会永垂不朽的革命奋斗精神。”
作者:张鹏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